发布日期:2025-09-11 21:37点击次数:189
核名到底在“核”什么?
简单来说,市场监管部门审核公司名称,主要看以下几点:
是否重复或近似:这是常见的原因。同一登记机关辖区内,相同或相似行业不能有相同或近似的名字。比如,已经有“上海xx科技有限公司”,你再申请“上海xx科技有限公司”,大概率会被驳回。
是否使用禁用词汇:比如“国际”、“集团”、“中国”等字样,不是想用就能用的,有严格的资质要求。这也是我们规则里明确要避开的!
是否涉嫌误导或夸大:比如“超级”、“D一”等,容易让公众产生误解的词汇,一般不予通过。
是否违反公序良俗:比如低俗、带有政治色彩或宗教色彩的词汇,肯定不行。
行业表述是否规范:“科技”、“咨询”、“管理”等行业表述必须准确规范,不能自创。
搞清楚规则,我们就有了努力的方向。接下来,上干货!
技巧1:取名要“小众”,不要“跟风”
很多创业者喜欢追热点、赶潮流,什么词火就用什么。比如前几年的“蚂蚁”、“大象”,近两年的“元宇宙”、“量子”等。
切记!热门词汇是核名的“重灾区”!用的人越多,重复和近似的概率就越大。
正确做法是:反向操作,走“小众”路线。
挖掘冷门词汇:从古诗词、术语、地方方言、甚至科幻小说中寻找灵感。比如“溯光。”“知未”、“矩析”等,既独特又有文化内涵。
创造新组合:将两个不常用但有关联的字组合在一起。比如做环保的公司,可以用“青川”“碧澄”;做教育的,可以用“启明”、“知舟°”。(注意规则:避免生僻字组合,是避免如“彧”、“忞"等大众完全不认识的字,而不是禁止所有新组合。)
加入个性化前缀/后缀:在核心词前后加上具有个人或品牌特色的字。比如你名字里的某个字,或者对你很有意义的地点、概念等。
技巧2:取名前必做“3步自查”,事半功倍
不打无准备之仗!提交申请前,自己先做足功课,能极大提升成功率。
第1步:线上自助查询(初步筛查)现在很多地方的市场监管局官网、政务服务APP或第三方企业查询平台(如天眼查、企查查)都有名称查重功能。虽然这不等于官方结果,但可以帮你筛掉一大批重复率极高的名字,节省大量时间。
第2步:深度分析近似性(核心关键)这容易栽跟头的地方!读音相同、字形相似、含义相近,都可能被判定为近似!
音似:“优品”和“优平”,“鸿泰”和“宏泰”。
形似:“天天”和“天天”,“金鼎”和“金顶”。
义似:“快跑”和“速达”,“智慧”和“聪明天”。
自查时,一定要把你的名字读出来、写下来、想含义,从多个角度看看有没有“兄弟姐妹”。
脑子里牢牢记住禁用词库!除了“国际”、“集团”,还有“中华”、“全国”、“国家”以及党政军机关名称等,除非有特殊批文,否则想都别想。同时,行业表述一定要规范,拿不准就多查查同类成功注册的公司是怎么写的。
技巧3:善用“地域名”和“行业特性”,打造完美名称结构 一个标准的公司名称结构是:行政区划 + 字号 + 行业 + 组织形式。
(上海) + 字节跳动 + 信息技术 + 有限公司
我们可以在这个结构上做文章,增加独特性。
巧用“行政区划”:如果不是非要用“市级”名称不可,可以优先考虑使用“区级”行政区划,比如“上海市浦东新区xxx公司”。因为在这个池子里查重的公司数量更少,通过率自然更高!
细化“行业表述”:行业表述越宽泛(如“实业”、“科技”),竞争越激烈。尝试使用更细分的行业表述。比如,做服装设计的,不要用“商贸”,可以用“服装设计”;做软件开发的,可以用“软件开发”代替“科技”。这不仅能提高核名成功率,还能让客户一眼就知道你是做什么的!
命名公式:
(区级行政区划) + (小众个性化字号) + (细分行业) + 有限公司
按照这个公式组合出来的名字,想不通过都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