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2025-11-24 01:10点击次数:88
1616年~1911年,蒙古国的历史主要与清朝的统治密切相关。
1616年,后金(清朝前身)建立,开始与蒙古各部建立联系。清朝通过联姻、盟旗制度等手段加强对蒙古的控制,将漠南、漠北、漠西蒙古纳入版图。
1691年,清朝通过联姻、盟旗制度等手段加强对蒙古的控制。康熙帝亲自主持多伦会盟,正式将喀尔喀蒙古(外蒙古)纳入清朝版图。哲布尊丹巴呼图克图(活佛)在此次会盟中发挥了关键作用,被康熙帝升为大喇嘛,负责管理喀尔喀宗教事务。
1771年(清乾隆三十六年),土尔扈特部挣脱沙俄的奴役,返回故土(首领渥巴锡率领部众从伏尔加河流域东归,最终抵达伊犁河流域与清军会合);和硕特部向东南迁徙,移牧于青海等地。
1776年,清朝经过多次用兵,终于平定准噶尔少数贵族的叛乱,重新统一蒙古地区。为了加强对蒙古的统治,在重新调整蒙古原来的大小封建领地“兀鲁斯”“鄂托克”的基础上,清政府参照满族的八旗制,在蒙古族地区建立盟旗制度。
19世纪中后期至20世纪初,沙俄通过《北京条约》获得在华贸易特权后,逐步加强了对蒙古地区的经济渗透;至19世纪末,外蒙古王公贵族已普遍亲俄。与此同时,清朝在蒙古地区推行的“新政”(如放垦牧地、强征重税)激化了社会矛盾,损害了蒙古王公利益,为沙俄势力进一步渗透外蒙古并视其为势力范围提供了条件,为后来的独立运动埋下伏笔。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后,清朝统治瓦解。在沙俄的策动和支持下,外蒙古以第八世哲布尊丹巴呼图克图(博克多汗)为首的僧俗封建上层集团,于11月30日驱逐清朝驻库伦办事大臣。12月28日宣布“独立”,建立“大蒙古国”,哲布尊丹巴被拥立为“皇帝”,年号“共戴”。俄蒙军队包围清政府驻库伦(乌兰巴托)的办事大臣衙门,解除清军武装,并将办事大臣三多及其随从人员押送出境。但这一“独立”未获当时中国中央政府及国际社会的广泛承认。
1912年11月3日,沙俄政府与外蒙古当局在圣彼得堡签订《俄蒙协约》,该事件是沙俄利用中国政局动荡、策动外蒙古“独立”的重要步骤。《俄蒙协约》规定:沙俄承诺支持外蒙古的“自治”地位,并为其训练军队;外蒙古禁止中国军队入境,且不允许汉人移民至蒙古地区;俄国人可在蒙古自由居住、经商、开矿、务农,并享有开设银行、邮局等广泛权益。此外,未经俄国同意,外蒙古不得与中国或其他国家签订条约。11月7日,中国政府发表严正声明,明确表示“概不承认”该协约,并指出外蒙古为中国领土的一部分,任何条约均需与中央政府商定。全国范围内爆发抵制俄货、抗议沙俄侵略的浪潮,蒙古王公联合会及内蒙古盟长也通电反对该协约。
1913年11月5日,袁世凯政府(北洋政府)为换取沙俄承认,被迫签订《中俄声明文件》及《中俄声明另件》。文件虽承认外蒙古为中国领土的一部分,但实际承认了外蒙的“自治权”,并默认《俄蒙协约》内容,使沙俄对外蒙的控制合法化。
1913年,中国成立外蒙古行政区划,称之为喀尔喀(又作“哈尔哈”蒙语Halha的对音)蒙古。辖下也有盟旗等类似县份、县治区划。今内蒙古,清朝留为“盟”“道”,皆未建省。
1915年6月7日,沙俄政府、外蒙古当局和北洋政府三方在外蒙古恰克图签订《中俄蒙协约》。条约形式上取消外蒙“独立”,改为“自治”,但外蒙仍可与他国缔结工商条约,且俄蒙商约继续有效。此条约进一步巩固沙俄在外蒙的势力范围,中国仅保留象征性“宗主权”。
1919年7月25日,苏俄政府发表宣言,主张废除中俄间不平等条约、放弃在华领事裁判权及庚子赔款。宣言的文本存在争议,《消息报》公布的版本删除了无偿归还中东铁路的条款,但苏俄政府后续否认该承诺。
1919年夏,外蒙古以哲布尊丹巴为首的封建上层,与中国北洋政府开始关于取消“自治”的谈判。11月,外蒙古“自治”政府撤销并呈请恢复旧制,中国政府同意这一请求,宣布中俄之间关于外蒙古自治的文件无效,册封哲布尊丹巴为博格多汗,并派西北守边使徐树铮率军进入外蒙古,恢复领土主权。未几,徐军主力从外蒙古调回关内参加军阀混战,只在库伦及其以北蒙俄边境上的买卖城(今阿勒坦布拉格)留驻少量兵力。
1920年10月,苏俄白卫军将领罗曼·冯·恩琴,率领800名将士组成的骑兵师进入蒙古境内,利用蒙古人民对徐树铮军事独裁统治的不满情绪,骗取蒙古封建王公和一部分不明真相的人民群众的支持。
1920年,苏俄再次重申废除不平等条约的立场,但实际执行中仍保留了对中东铁路和外蒙古的控制。尽管宣言承诺归还中国领土,但苏俄红军在1920年初已进驻外蒙古,并通过支持“蒙古人民党”和蒙古王公,推动外蒙古的“自决”。北京政府曾就外蒙古问题与苏俄特使优林谈判,但苏俄以“民族自决”和“国际主义义务”为由,拒绝撤军。列宁在签署归还领土宣言的同时,也批准红军驻扎外蒙古的条约。
1921年2月3日,恩琴的匪军击溃中国驻军,占领库伦。2月15日,恩琴扶植第八世哲布尊丹巴重新登上“蒙古皇帝”的宝座,成立所谓的“自治政府”,政府的成员由恩琴指派。苏俄红军进入外蒙古;后,外蒙古再次宣布独立。
1921年3月1日,蒙古人民革命党在俄共的帮助下,在俄罗斯境内的恰克图召开了第一次代表大会,讨论通过了“进行反帝反封建的人民革命,解放民族,把政权移交给人民大众,进而改造社会生活”的第一个奋斗纲领。3月13日,在苏俄境内的特罗伊茨克萨夫斯克市举行了蒙古边境苏木(亦称旗)劳动人民代表、义勇军代表和党组织代表参加的会议,选举产生了临时人民政府。临时政府于4月10日向苏维埃俄国政府请求军事援助,共同反对恩琴白卫军。苏俄红军三个团于6月28日进入蒙古,协同苏赫巴特尔和乔巴山领导的义勇军,于7月6日攻占了恩琴白卫军盘踞的库伦。此前,于3月上旬,苏俄少量部队曾进入蒙古边境与蒙古义勇军首先攻打了驻扎在买卖城的中国北洋军阀的部队。7月10日,在库伦以哲布尊丹巴为皇帝的蒙古君主立宪政府正式成立并宣布独立。对于蒙古的独立,当时的中国政府未予承认。
1924年,中国政府与苏俄政府签订《解决悬案大纲协定》,仍规定外蒙古为中国领土的一部分,中国享有领土主权。但由于中国国内爆发了北伐战争,北洋军阀忙于打仗,解决悬案的谈判不了了之。
1924年5月,第八世哲布尊丹巴病死。一个月后蒙古取消君主立宪政体,建立共和制,成立蒙古人民共和国。
1924年起,外蒙古政府宣布对外闭关,断绝同中国的一切来往,加上千里大漠的阻隔,境内发生的一系列事件,除了苏联政府,鲜为外界所了解,西方称之为世界上一个神秘的国度。
1928年,蒙古满蒙学者策·巴图奥其尔在所撰的《蒙古源流简述》中已将铁木真视为民族英雄。
1941年元旦(农历1月27日),由陕甘宁边区蒙古文化促进会组织,在延安的成吉思汗纪念堂举行成吉思汗公祭典礼(该促进会成立于1940年3月,吴玉章任会长,理事会成员包括林伯渠、李富春、阿拉腾札布等人),旨在融治民族感情,巩固统一战线。来自沦陷区的蒙古王公、旅延安蒙古学生、蒙古民众及延安党政军民各界代表二百余人参加了典礼。朱德总司令在大会上讲话,称成吉思汗是民族英雄。
1945年2月,美国、英国、苏联三国达成了关于苏联参加对日作战的《雅尔塔协定》,美、英为了促使苏联早日出兵迫使日本帝国主义投降,一致同意苏联提出的在协定第一条写上“外蒙古的现状须予维持”,美国答应为实现此项条款,说服中国政府承认外蒙古的独立。
1945年10月,国民党政府派内政部次长雷法章到外蒙古“观察”全蒙古人民公决独立的投票。投票从10月10日开始,至10月20日结束,参加投票的公民494074人,赞成独立的489291人,其余为弃权票。也就是说明99%的选民赞成独立。
1945年8月14日,中国国民党政府代表王世杰和苏联代表莫洛托夫于莫斯科签订《中苏友好同盟条约》。计有条约文本8条,中苏关系换文1件,关于外蒙古问题换文1件,关于长春铁路协定18条,关于大连协定7款,关于旅顺协定9条,关于苏军进入东三省后苏军总司令与中国行政当局关系协定8款,关于苏军从东北撤离期限的记录1件。主要内容有:双方联合对日作战、不单独媾和;双方不参加反对对方之任何集团;互相尊重主权及领土完整;互不干涉内政;苏联将一切援助给予国民政府;外蒙古由公民投票决定其前途;中东路与南满铁路合并为中国长春铁路,由中苏共管;大连辟为国际贸易自由港,行政权属于中国;旅顺为共用海军基地;日本投降后,苏军最迟三个月撤出东三省。
1946年1月5日,中国国民党政府发布正式公告,宣布外蒙古独立。
1949年10月27日,蒙古人民革命党中央委员会作出《关于学校中蒙古历史、文学课教授情况》的规定中明确指出:“不许歌颂和赞扬成吉思汗。”
1953年,台湾当局因苏联违反《中苏友好同盟条约》不再承认外蒙古独立,并宣称外蒙古乃“中华民国”的领土。
1954年7月28日~30日,周恩来赴日内瓦会议,期间,先后应邀访问民主德国、波兰、苏联、蒙古等国。7月28日上午~7月29日上午起,周恩来先后与苏共领导人赫鲁晓夫、马林科夫等就日内瓦会议后的国际形势和台湾问题进行了会谈。周恩来于7月31日至8月1日访问蒙古,8月1日率中国代表团返抵北京。
1961年,台湾当局在联合国表决时,不行使否决权,不参加投票,实际上允许蒙古国加入联合国,以至于蒙古国成为联合国成员。
1981年3月19日《人民日报》特约评论员文章,把铁木真列为中国历史上为中华民族的历史发展作出杰出贡献的人物之一。
1990年,蒙古国实现民主化后,铁木真成为蒙古人心目中无可取代的民族英雄。
1992年1月,现行宪法通过,同年2月12日起生效。“蒙古人民共和国”改名为“蒙古国”,并更改国旗国徽,宣布放弃社会主义,实行议会制、多党制。宪法规定:蒙古国是独立自主的共和国;视在本国建立人道的公民民主社会为崇高目标;在未颁布法律的情况下,禁止外国军事力量驻扎蒙古国境内和通过蒙古国领土;国家承认公有制和私有制的一切形式;国家尊重宗教,宗教崇尚国家,公民享有宗教信仰自由;根据公认的国际法准则和原则,奉行和平外交政策。
2001年,民族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影响中国历史100名人》一书,称铁木真是“杰出的军事家和政治思想家”。
2002年台湾当局承认外蒙古独立。
2009年6月,额勒贝格道尔吉出任蒙古总统后,促成蒙古议会在2012年通过了废除死刑法案。
2015年10月28日,蒙古国当选联合国人权理事会成员,任期自2016年至2018年。
2017年7月,蒙古国新版刑法正式进入实施阶段,这意味着该国正式废除死刑,为全球第105个废除死刑的国家。
2020年,蒙古国15-64岁劳动年龄人口占总人口比重为63.8%。蒙古国人口分布较不均衡,全国近半数人口居住在首都乌兰巴托市。
2020年,乌兰巴托市人口近150万人。蒙古国其他主要人口集中城市还包括达尔汗、额尔登特等。
截至2025年8月,人口约350万人。喀尔喀蒙古族约占全国人口的80%,此外还有哈萨克等少数民族。主要语言为喀尔喀蒙古语。居民主要信奉喇嘛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