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2025-11-23 16:56点击次数:108
10月底,中美在釜山的会谈刚刚结束,外界还对两国达成的贸易暂停协议抱着挺乐观的态度时,局势却突然出现了另一个不和谐的转折。
中国东大集团刚刚敲定了4艘船的美国大豆采购订单,紧接着特朗普政府就站出来,说要确保协议落实,宣布把大量东大相关的货物都下架了,还明确表示不允许东大违约。
这番一连串的动作,让市场搞得一头雾水,也让小卞忍不住琢磨,中美之间的经贸角力里,利益交叉得那么复杂,信任的问题也变得扑朔迷离。
从釜山会晤到大豆订单,中美经贸的短暂默契
要说这次东大采购美豆,又遇上美方反悔的事儿,不免让人联想到中美在釜山那次会晤时的情况。
这次被外头叫做年度关键破冰会谈的聚会,虽然没签订啥新的正式协议,但达成了一个挺重要的共识,那就是延长贸易战的暂停期。这也为双方后续的经贸合作,搭起了个短期的框架。
从美方的让步来看,为促成停火实施,美国方面已经明确表达了态度。
关于芬太尼的事项,对华的关税从之前的24%降到了10%,而之前加征的24%的关税也暂时不用缴纳,继续暂停一年。这样一来,包括东大集团在内的中国出口到美国的企业,相关产品的总税率大概可以降到47%左右。
再加上,上个月引起热议的50%规则也暂时中止一年。
就是那个50%的规则嘛,指的是美国黑名单上的中国企业,如果它们控股超过一半的子公司,这些子公司也会一并被列入黑名单。
这个规定之前被看作是美国在技术领域打压中国企业的狠招,而这次暂时停止执行,被认为是美方发出的一个重要缓和信号。
中方也用实际行动作出了回应,最具代表性的一件事就是东大集团在大豆采购上的表现。
据公开消息显示,东大作为中国农产品进口的关键企业,在会谈结束后,迅速联系了美国农业出口商,确定了4艘美国大豆的采购订单,之后还打算与美方商讨长期合作的采购意向。
这和美国财政部长贝森特公开说的中国在这个作物季要买1200万吨美国大豆,且以后三年每年都要买2500万吨的整体计划,挺对得上的。
除了这些,中方还宣布暂时停止执行10月9日公布的关于稀土开采和冶炼技术出口管制的措施。
这次措施持续一年,美国87%的稀土还得靠中国进口呢,直接缓解了美国在战斗机、芯片、新能源汽车等重要行业的原材料紧张局势。
那会儿,市场对中美经贸未来短期走向挺看好,美股和A股都提前做出了反应,尤其是上证指数一度突破了4000点,创下了多年的高位。
美国农业州的豆农们更是松了口气,毕竟之前的贸易战让美国大豆对华出口减少了四成,价格也一跌再跌,2024年农场主破产的数量达到了历史新高。
东大和其它中国企业的采购订单,帮他们的拖拉机重新启动,也让特朗普政府在农业州的支持基础暂时得到稳定。
谁也没料到,这股热度才持续了几天,美方就变了个脸,表现出完全不同的态度。
从停火到下架货物,美方的双轨操作逻辑
正当东大集团的4艘美豆采购订单刚刚敲定、市场还在逐步消化中美经贸缓和的好消息时,美国政府的态度突然转变,戏码也跟着悄然变化了。
特朗普政府宣布大量下架东大集团的相关货物,并明确表示绝不允许东大违约,理由是为了继续推进对中国的301调查行动。
特朗普政府大规模撤下了东大集团的商品,并强调绝不容许东大违约,主要是为了推进在2024年10月24日依据1974年贸易法第301条展开的调查,主要目的是检查中国是否兑现了2020年中美第一阶段贸易协议里的承诺。
根据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代表格里尔的说法,继续推进调查是确保协议落实的必要措施,隐含的意思是,如果查出来中国存在不公平贸易行为,美国可以重新提高进口关税。
其实,现在东大集团已经按照约定购买了美豆,中方也暂停了稀土出口管制,正巧双方刚达成休战协议,美方却继续推动调查、下架货物,难免让人觉得它的政策有点矛盾,缺乏连贯性。
其实,特朗普政府对华经贸策略的一个主要表现,就是一方面展现友好姿态,另一方面又保持威慑手段,这种双轨操作挺明显的。
从内部的政治角度来看,特朗普政府得露个脸,把大豆订单吹得挺大,目的就是安抚一下农业州的选民们。
毕竟2024年美国大选快到了,农业州一直是特朗普的铁票仓,之前贸易战搞得农业受苦,选民们也不满意,要是这次还不能拿出点实际成效,选举的支持率可能会受到影响。
同时,他们还得利用推进301调查,把一些商品从市场上下架,表现出对华的强硬态度,目的是迎合国内那些主张对华强硬的政治力量,做到既安抚内部,又对外施压,寻找那个微妙的平衡点。
从经贸角力的角度来看,美国这招更像是抢占主动权的一个手法。
在美国看来,中方的让步,不管是东大的大豆采购,还是暂停稀土出口管制,都带点试探的意味。比如,这次东大买了4船大豆,总量只有几十万吨,跟未来三年每年要进口的2500万吨比起来,规模算小了。
美方想靠把商品下架来推动调查,借此给中方施点压力,确保他们以后能认真履行采购协议,甚至在其他方面也能做出更多让步。
用格里尔的话来说,每次采购都算是对协议落实情况的试金石,而301调查和货物管控,就是他们用来试探的工具嘛。
你看起来觉得这种双轨走法挺矛盾,但实际上,是特朗普政府经过深思熟虑、精心布局出来的策略罢了。
他们希望借中方的采购来缓解国内农业的难题,同时又不打算放弃对华施加压力的手段。
他们打算制造一种经贸关系缓和的假象,这样一来就能在谈判中占据主动,掌控局势。
这种反复无常的操作,导致中美经贸合作的变数大大上升,也让像东大这样的公司陷入左右为难的境地。
一边按照协议采购,一边又得担心货物会被下架的可能性。
信任缺失与规则博弈,中美经贸的长期困境
东大采购美豆之后,美方却突然反悔,把货下架,乍看像是一次政策上的变动,可实际上也揭示了中美经贸关系中隐藏已久的那些根深蒂固的矛盾。
信任的缺失和规则上的角力,这两大问题,正是造成中美经贸关系长时间起伏不断的关键所在。
从特朗普政府的观点来看,对华经贸策略一直抱持着零和思维,觉得只要中方不够让步,美方就算吃亏。
这次互动里,尽管中方已经按照约定暂停了稀土出口管制,还推动东大采购美豆,但美方还是以担心违约为由,把货物给下架了。实质上,这反映了美国对中国企业和中国政府的不太信任。
这份不信任不是一两天就积累起来的,过去几年里,美国多次打着国家安全的幌子压制中国科技公司,把正常的经贸合作变成了政治博弈;即使双方说好了暂时休战,通知单上还保留着可能重新加关税或者重新启用50%规则的余地,比如这次暂停的关税和50%规则,只是为期一年,根本没彻底取消。这让中方企业一直处于一种政策随时可能变化的紧张状态里。
反过来,美方一而再再而三的反复也让中方对美国政府的信任更打折扣了。
之前,中方多次表现出善意,比如在环保和农产品采购方面做出一些让步,可美方呢,总是不知满足,比如2023年中方推动企业采购美农产品后,美方却在科技方面加大力度施压,限制中国企业拿到芯片技术的渠道。
这次东大买了美豆之后,美方又把货物下架,估摸着会让中方企业对美国政府的诺言多一层警觉心。
就像中国外交部之前说的那样,跟美国的承诺不能只听他们嘴里说了算,还得看他们到底怎么行动。
这次美国推动301调查以及把东大货物下架,从根本上看,是在滥用国际经贸规则。
照WTO的规矩来讲,各成员在贸易争端上应通过多边渠道协调解决。而美国单方面依据自己国内法,查中国,采取限制措施,这种行为明显是孤立作法,严重违背了国际经贸的基本准则。
而且,美国把301调查当成施压的手段,把正常的大豆购买和稀土贸易,以及协议的落实压在一起,实际上是想把自己的规矩强硬推给中国,争夺在经贸竞争中的话语权。
在科技圈,这种规则斗争表现得尤为直观。
之前美国推出的50%规则、针对芯片技术的出口限制,还包括这次把东大货物下架,其实都在用技术封锁和市场管控的手段,意在阻止中国产业的升级发展,确保自己在科技领域的领导地位。
中方采取的应对措施,比如对稀土出口进行管控,以及向美国货轮征收特别港务费,都是在反击美方的单边主义行动,目的在于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同时确保国际经贸规则的公正性。
得提醒的是,这场角逐到头来会让两边,甚至整个世界都要承受损失。
像东大这样的中国企业,一旦货物被下架,就意味着订单面临更大的风险。与此同时,美线海运费也曾一度飙升到每个集装箱6000美元,企业的成本大大增加。
对于美国的消费者来说,关税大战让日常用品的价格猛涨,通货膨胀的压力也跟着变得更重。
全球供应链这边,受中美政策变动的影响 international shipping 费用涨了20%,供应链逐渐远离美国的趋势也越发明显。
2024年1到8月,中国从美國进口的大豆同比减少了80%,改为从巴西和阿根廷买了7700万吨,阿根廷对华的大豆出口量居然飙升了300%。
在小卞看来,要是美国还不放下零和博弈的念头,继续以单边主义的方法处理中美经贸合作的话,像东大采购美豆后被下架这样的事儿,还会一而再、再而三地发生。
要想推动中美经贸关系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得双方都站在平等尊重的基础上,要遵循国际规则,还要以建立互信、追求互利为最终目标。
特朗普政府这次的突然转变,不只是让中美经贸关系的短期缓和蒙上一层阴影,还提醒了我们。
在中美经贸角逐中,唯有保持冷静和警觉,坚持用对话来化解矛盾,才能避免冲突越演越烈,从而达到真正的互惠共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