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2025-10-24 12:05点击次数:100
你们都知道赵本山现在在家做饭享受生活了吧?但你们绝对想不到,他亲口说过,这辈子最该感谢的不是父母,是两个人——姜昆和何庆魁。 这话听着有点不近人情是吧? 但这就是事实。
当年要不是姜昆硬把他塞进春晚,要不是何庆魁给他写了那些本子,他现在可能还在铁岭唱二人转呢。 最逗的是,这俩文化人一个初中没念完,一个初二就辍学了。
这里头还有段往事,姜昆当年在东北看了赵本山的演出,笑到直不起腰,回去就跟春晚导演组拍桌子:这人不上春晚,我这年也不上了! 何庆魁更神,当初在菜市场卖菜,闲着没事写剧本,谁能想到后来成了赵本山的“御用笔杆子”。
说实话,赵本山那些经典小品,什么《卖拐》《昨天今天明天》,背后都是何庆魁熬通宵写出来的。 没有这些本子,赵本山就是再能演也白搭。
姜昆发现赵本山那会儿,赵本山在东北已经有点名气了,但也就是个地方演员。 1987年,姜昆带着中央说唱团去铁岭演出,结果观众反应平平,有人就跟他说,我们铁岭有个赵本山,比你们还有意思。
姜昆还真去看了赵本山的演出,这一看不得了,他在自传里写,笑得从椅子上溜地上了。 回去之后,姜昆就铁了心要推荐赵本山上春晚。 但春晚哪是那么容易上的,节目组觉得赵本山太土气,形象不够好。
姜昆为了这事没少折腾,前前后后推荐了三次,终于在1990年把赵本山弄上了春晚。 《相亲》那个小品一炮而红,赵本山一下子从铁岭火到了全国。 赵本山后来在采访里说,没有姜昆,他可能还得在基层多混十年八年。
何庆魁就更是个传奇了。 他最早是在吉林松原一个菜市场卖菜的,业余时间写写剧本。 他给当时的东辽县剧团写了个《谁娶谁》的剧本,居然在全省汇演中拿了一等奖,这才慢慢走上了专业创作的道路。
1992年,赵本山在吉林演出,偶然看到了何庆魁写的一个拉场戏,一眼就相中了他的才华。两人第一次合作是《办班》,效果出奇的好。 从那以后,何庆魁就成了赵本山的“御用编剧”。
《红高粱模特队》、《昨天今天明天》、《钟点工》、《卖拐》、《卖车》这些经典小品,都是何庆魁写的本子。 他特别懂赵本山的表演风格,写出来的台词既生活化又有笑点。 赵本山在春晚上的成功,至少有一半功劳要归何庆魁。
但光有好剧本还不够,还得有好搭档。 宋丹丹就是赵本山最重要的搭档之一。 1999年的《昨天今天明天》,宋丹丹演的白云大妈和赵本山演的黑土大叔,成了经典中的经典。
宋丹丹的表演特别细腻,她能接住赵本山所有的包袱,还能翻出新花样。 后来他们又合作了《钟点工》、《说事》等作品,每次都让观众笑得前仰后合。 宋丹丹曾经说过,和赵本山演戏特别省心,一个眼神就知道对方要干什么。
高秀敏也是赵本山不可或缺的搭档。 《卖拐》系列里,她演那个实在的大姐,既衬托了赵本山的“忽悠”,又不会让观众觉得太假。 她和赵本山、范伟组成的“铁三角”,创造了春晚小品的一个高峰。
范伟就更不用说了,从最初的《牛大叔提干》到后来的《卖拐》、《功夫》,他的表演越来越成熟。 特别是《卖拐》里那个被忽悠的厨师,演得惟妙惟肖。 范伟的捧哏功夫是一绝,他能把赵本山的包袱接得稳稳的,还能适时地抛出新的笑点。
赵本山在采访中说过,和这些好搭档演戏特别舒服,他们知道什么时候该进,什么时候该退,从来不会抢戏,但该出彩的时候一点不含糊。 这种默契不是一天两天能练出来的,是经过无数次排练、磨合才形成的。
记得有一次排练《昨天今天明天》,宋丹丹觉得某句台词不太顺口,何庆魁当场就改,改到宋丹丹觉得舒服为止。 赵本山在一边看着,从来不干涉何庆魁的创作,这就是他们之间的信任。
《卖拐》那个小品更是反复修改了十几稿。 何庆魁最初写的版本和最后演出的完全不一样,是在赵本山、高秀敏、范伟的共同参与下,一点一点磨出来的。 有时候为了一个词,他们能争论半天。
赵本山后来在艺术上能取得那么大的成就,和这些人的帮助是分不开的。他现在退休了,在家做做饭,享受天伦之乐,偶尔提起这些往事,还是感慨万千。 他说人这一辈子,能遇到几个真心帮你的人,真的不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