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昂体育

一场小学生摄影展,撕开了“内卷”这台大型刷分机器的遮羞布

发布日期:2025-10-09 12:38点击次数:77

说真的,任何一个系统,一旦被冠以“教育”之名,就立马变得慈眉善目,看起来人畜无害。

就像这个小学生摄影展,什么“生命的回响”,什么“以美润心”,一套套的黑话下来,给你整得云里雾里,最后只能含泪点头,说一句牛逼。

但我们都知道,现实世界从来不是这么算的。

当我们在谈论教育的时候,我们到底在谈论什么?

本质上,是一场大型多人在线角色扮演游戏(MMO)。一场服务器从不宕机,氪金与肝帝并存,目标明确到令人发指的残酷游戏。

而这场游戏,它的名字叫——“内卷”。

1

在这场名为“内卷”的MMO里,每个孩子都是一个新建的角色,属性点嗷嗷待哺。

主线任务是什么?是考试,是分数,是从一个副本(小学)刷到另一个更难的副本(中学),最终目标是拿到顶级服务器(985/211)的入场券。

这条任务线,逻辑清晰,奖惩分明。你刷题,你上补习班,你牺牲掉所有娱乐时间,你的经验值就涨得快,你就能拿到更好的装备——也就是分数。

家长是你的随身教练兼付费指导,老师是发布任务的NPC,而那些“别人家的孩子”,就是服务器战力排行榜上让你血压飙升的存在。

整个游戏的底层逻辑,就是一套冰冷的数值系统。一切不能量化为分数的行为,都被视为浪费时间,拉低效率。

你今天多看一小时动画片,就是耽误了刷怪。你下午跑去踢了场球,就是放弃了一次打金的机会。

魔幻吗?

这就是现实。

在这种高压的、目标单一的“主线任务”驱动下,玩家们,也就是孩子们,很容易陷入一种状态:游戏倦怠。

天天就是刷怪、做任务、刷怪、做任务,别说孩子了,就是成年人也顶不住啊。游戏设计师都懂,纯粹的功利和压迫,只会导致玩家大规模流失。

所以,任何一个成功的MMO,除了硬核的打怪升级,都必须有一些看起来“屁用没有”的休闲玩法。

比如,钓鱼、烹饪、挖矿、或者……摄影。

2

现在,我们再回头看嘉定这帮小学生搞的摄影展。

这事儿就好玩了。

在整个教育系统的宏大叙事里,摄影这门课,就是典型的“休闲玩法”。它不加分,不评级,不能在升学简历上给你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从“主线任务”的角度看,它彻头彻尾的“没用”。

但奇葩的地方就在这里——正是这种“没用”,才构成了它最核心的价值。

当一个孩子,每周三都特别期待这门课的时候,他期待的真的是摄影技巧吗?是什么狗屁的光圈快门吗?

别闹了。

他期待的,是一种短暂的“登出”。是从那个被分数、排名、作业填满的冰冷世界里,暂时逃离出来的机会。

在那个世界里,他是被系统规则审判的“玩家”;而在这个小小的摄影社团里,他是定义规则的“创造者”。

他可以决定拍什么,怎么拍,用什么样的角度去框住这个世界。那个平时不起眼的花花草草,在镜头里突然有了“生命的活力”;那个秋天火红的果实,突然有了冲击力。

这是一种被压抑许久的、宝贵的掌控感。

那个叫盛译的同学说,看到自己的作品被打印、放大、展示出来,“很开心,很有成就感”。

这种成就感,和考了100分带来的成就感,完全是两个物种。

100分的成就感,是系统给予的奖励,是你完成了NPC的任务后,系统提示“叮”的一声,发给你一个金色传说。这是外界的认可。

而拍出一张自己满意的照片,并被人看到的成就感,是发自内心的。它在说:“看,这是我眼中的世界,它和你们看到的不一样,但它很酷。”

这是自我的确证。

所以说白了,这帮孩子在按下快门的时候,他们真正记录的,不是什么风景,而是他们自己。是在那个庞大、统一、不容置喙的系统里,一个微小但顽固的“自我”。

这才是这件事里最珍贵的地方。我是说,这种纯粹的、没用的快乐,才是最值钱的,真的。

3

然后,更有意思的部分来了——“开发者”的解读。

也就是学校、专家们对这件事的官方定性。

你看他们的用词,非常讲究。什么“生命教育的实践研究”,什么“用美打开学生世界的大门”,什么“尊重生命、热爱生活、拥抱成长”。

一套接一套的,充满了人文关怀和理论高度。

(当然,人家专家肯定比我懂,但我就是这么个糙人看法)

这些话术,像不像游戏版本的更新公告?

“我们新增了‘摄影’这个休闲玩法,不是为了让你们摸鱼,而是为了提升你们对游戏世界的沉浸式体验,加强你们的角色认知,并最终服务于你们更好地完成主线任务。”

听起来是不是特别高大上?

他们试图用一套宏大的意义,去封装和解释一个非常质朴的情绪内核。

孩子们觉得好玩,觉得有成就感,这是最直接的。

家长觉得通过照片看到了孩子眼里的世界,增进了亲子关系,这也是最实在的。

但到了专家这里,就必须升华。必须拔高到“生命的多元形态”、“情感的联结”、“成长的蜕变”,必须总结出“以美润心、以美育人”的金句。

为什么?

因为在这个功利的游戏系统里,任何“没用”的东西都必须被包装成“有用”的样子,才能获得存在的合法性。

你不能直接说“我们搞这个,就是为了让孩子们从无尽的刷题中喘口气,找点乐子”,这显得太不“教育”了。

你必须说,我们是为了培养他们发现美、记录美、创造美的能力,是为了实现素质教育的终极目标。

你看,逻辑就这么闭环了。

一个本来是系统Bug一样存在的“摸鱼”时间,被成功地打上了官方补丁,变成了一个闪闪发光的“教育特色”。

大家都获得了自己想要的东西,皆大欢喜。

这操作,骚不骚?

4

所以,一个学生摄影展,到底藏着什么“生命的回响”?

它回响的,可能不是照片里那些花花草草的生命。

而是在一个高度同质化、目标极端单一的评价体系里,那一点点被允许存在的、个性的、自由的、甚至是“无用”的生命力。

它像是在一个所有人都低头赶路的广场上,突然有几个孩子被允许抬起头,看了看天上的云。

他们不仅看了,还拍了下来,然后大声告诉所有人:“嘿,今天的云,是棉花糖味的。”

你也许会觉得幼稚,觉得这有什么用呢?能当饭吃吗?能加分吗?

是,都不能。

但我们这些早就被生活锤得抬不起头的大人,或许早就忘了……天上的云是什么形状。

这事儿本身,就挺让人感慨的。

真的。

本新闻旨在引导公众树立正确价值观,如发现内容有误或涉及权益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修正。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