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2025-10-09 03:28点击次数:169
朋友,当代职场,跳槽比换手机壳还勤快,尤其是金融圈,前台小妹都可能下个月就去对面券商当前台小妹Plus。
但有些人的离职,就像你家楼下开了十几年的兰州拉面突然关门,你感觉失去的不是一碗面,而是一种街坊四邻的确定性。
贝莱德基金的首席权益投资官,神玉飞,就是那个关门的拉面师傅。
公告说得特别体面,四个大字,“个人原因”。
这四个字堪称职场黑话里的万能膏药,哪里尴尬贴哪里。翻译过来就是“别问,问了也不说,说了你也不信,信了也没用”。
一个掌管着公司核心业务,头顶“首席”光环的大佬,就这么清仓式离职,把他手里的基金盘子,跟吃完的麻辣烫签子一样,一把全撸给了同事。
这就很有意思了。
人家走了。
公告发了。
基民傻了。
你问到底为啥?“个人原因”这四个字的背后,从来不是风花雪月,而是赤裸裸的利益博弈。一篇好的财经文章,就是要把这层皮给扒了,让你看看里面到底是五花肉还是科技与狠活。
神玉飞这哥们,不是什么无名之辈。在老东家银河基金的时候,战绩亮得跟开了远光灯似的,五年年化干到16.45%,这是什么概念?就是你把钱给他,他帮你把钱变成了更多的钱,而且还是持续性的。
这种人,在基金行业里,就是那种自带流量的明星大厨。基民买基金,很多时候不是冲着“贝莱德”这个米其林餐厅的牌子去的,而是冲着“神玉飞”这道招牌菜。
现在,大厨直接拎着炒勺走人了,留下一帮食客对着菜单发呆。
你买的明明是鱼香肉丝,现在后厨换了个师傅,给你端上来一盘西红柿炒蛋,还告诉你“别担心,都是蛋白质”。
这就暴露了公募基金行业一个非常拧巴的核心矛盾:平台想打造明星,又怕明星太亮眼,最后把自己给熬成灯油。
基金公司和基金经理的关系,就像是娱乐公司和头部艺人。公司给你资源,给你包装,让你上各种综艺(路演),帮你出专辑(发产品)。等你火了,成了顶流,公司就靠你这棵摇钱树收割粉丝(基民)的钱包,赚管理费。
一开始大家你好我好,一起分蛋糕。但时间长了,艺人就会觉得,粉丝都是冲我来的,凭什么公司拿大头?我累死累活跑通告,结果公司抽走一半,这合理吗?
于是矛盾就来了。要么,公司加钱、给股份、给更高的title,把人喂到嘴里,留住。要么,艺人就带着自己的粉丝和流量,跳槽去一个愿意出更高价的平台,甚至自己开工作室单干。
神玉飞的离职,大概率也是这个剧本。毕竟在贝莱德这一年半,新基金的业绩只能算中规中矩,而另一只老基金甚至是亏的。对于一个曾经习惯了高光时刻的猛人来说,这可能是一种煎熬。
平台给不了他想要的舞台,或者说,这个舞台本身就有问题。
这就得聊聊贝莱德这家公司了。
作为全球资管巨头,贝莱德在中国市场的表现,只能用八个字形容:雷声巨大,雨点贼小。
顶着“华尔街之王”的光环进来,结果几年下来,总管理规模才60多亿。这是什么水平?在国内一众动辄千亿的公募巨头面前,贝莱德就像一个肌肉猛男非要跟幼儿园小朋友比掰手腕,结果发现人家玩的是石头剪刀布,你一身肌肉根本用不上。
高管团队跟走马灯似的换。董事长走了,总经理走了,现在连首席投资官也走了。这已经不是简单的水土不服了,这简直是连土壤带水一起过敏。
商战这玩意儿,很多时候就像拳击比赛,比的不是谁拳头硬,是谁更会抓节奏,在对手喘气的时候给他一记闷拳。
贝莱德这种外资巨头,习惯了在规则清晰、西装革履的拳击台上打点数。但中国的公募市场,更像一场街头大乱斗,不仅要会出拳,还得会闪转腾挪,甚至要会喊麦带货。大家玩的是快种快收的模式,追求的是短期内的规模和排名。
你跟他说价值投资,他说你下周规模能排第几?你跟他说长期主义,他说隔壁家基金经理已经上直播跟小杨哥连麦了。
这种环境下,贝莱德的全球经验和方法论,就像一份精美的西餐菜谱,你想用它来指导怎么做一盘地道的麻婆豆腐,结果只能做出一盘甜辣酱拌豆腐,两头不讨好。
所以你看,神玉飞的离职,压根不是一个孤立事件。它是一个信号,是一个多方博弈下的必然结果。
我们用那个经典的分析框架拆解一下:
对于基金经理(神玉飞)而言:我是一把好枪,但你这个平台给我的子弹不行,靶场也不行,那我只能换个地方打靶。我的历史战绩是我的价值,不能在这个小池子里被稀释掉。
对于基金公司(贝莱德)而言:我们想在中国复制全球的成功,但发现这里的玩法完全不同。人才留不住,规模上不去,品牌优势无法转化为实打实的AUM。就像一份精美的财报,P得再好看,肝上的阴影是藏不住的。我们很痛苦,但我们还在坚持。
对于用户(基民)而言:我们是这场变动里最无辜也最无奈的一方。我们基于对一个人的信任,投了真金白银。现在这个人走了,我们的钱还在里面,面临着巨大的不确定性。我们像极了爱情里的“老实人”,总是在故事的结尾负责买单。
对于监管而言:他们是裁判。他们不希望看到任何一方因为撕破脸而导致市场剧烈波动。所以,“个人原因”这种模糊但官方的说法,是维持场面稳定的最优解。
这么一扒,是不是清晰多了?
神玉飞的下一站是哪,我们不得而知。但他的离开,给所有想在中国市场淘金的外资巨头,以及所有把希望寄托在“明星基金经理”身上的基民,都狠狠上了一课。
对于前者,中国市场不是你想象中的蓝海,而是需要你放下身段、从零开始学习游泳的深海。
对于后者,永远不要过度神化任何一个基金经理。你买的是一个基金产品,一个由平台、投研体系和基金经理共同构成的服务。当其中最核心的变量之一消失时,这个产品的性质就已经发生了根本改变。
迷信“明星”,本质上是一种偷懒。因为研究一个活生生的人,比研究一堆冰冷的数据和财报要容易得多。
但投资这件事,最忌讳的就是偷懒。
你偷的每一个懒,市场都会在未来的某一个节点,加倍地,让你用真金白银还回来。
我们严格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如有内容调整需求,请提供依据以便依法处理。小编写文不易,期盼大家多留言点赞关注,小编会更加努力工作,祝大家生活一路长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