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2025-09-19 05:00点击次数:172
2025年9月12日,当中国空军的“鲲鹏”运-20专机,在四架“威龙”歼-20的庄严护航下,搭载着第十二批在韩志愿军烈士遗骸,划破长空,降落在沈阳桃仙国际机场时,那份震撼与感动,足以让任何铁石心肠为之动容。空中“跨江50”与“凯旋”的深情对话,地面“过水门”的最高礼遇,以及运-20机舱内机组人员对烈士棺椁的崇高军礼和那句“祖国没有忘记你们,人民没有忘记你们,历史没有忘记你们”的深情告白,共同构筑了一幅跨越75载光阴的英雄归家图景。然而,这不仅仅是遗骸的回归故土,更是一场由现代DNA技术精心编织的跨时空团圆。它将冰冷的遗骸与鲜活的血脉相连,让“回国”真正升华为“回家”。
“回家”,这个词对于那些长眠异乡的英烈而言,意味着找回被岁月尘封的名字,重归家族记忆的温暖怀抱;对于那些苦苦守候了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亲属而言,则是无尽思念的终极慰藉,是心灵深处最深沉的疗愈。试想,一个家庭,几代人,都在等待一个名字,一个归宿,那份煎熬与期盼,何其沉重。长期以来,战争的残酷、历史档案的缺失以及遗骸保存条件的恶劣,使得许多烈士的身份难以确认,他们的名字成为家族记忆中永远的空白,一座座无名墓冢,是历史留下的无声痛楚。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DNA技术犹如一道科技之光,穿透历史的迷雾,为无名英雄指引了回家的方向,成为缝合历史伤痕、连接断裂亲情的关键力量。这一转变的深层原因,不仅在于国家对英雄的崇高敬意和对历史的担当,更在于中国在生物科技领域的飞速发展,为这份人文关怀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DNA技术在烈士身份确认中的应用,绝非儿戏,而是一个严谨、复杂且充满希望的科技寻亲链条,它包含“样本采集-数据库比对-家属寻访”三大核心环节。首先,专业团队以对生命和历史的极致敬意,从烈士遗骸中小心翼翼地采集微量样本。这可不是随便挖一块骨头那么简单,通常会优选牙齿、颞骨等DNA保存相对完整的部位。要知道,这些遗骸历经战火洗礼和岁月侵蚀,DNA往往高度降解,支离破碎。科学家们需要运用高灵敏度的分子生物学技术,从极其微量的遗传物质中“大海捞针”,提取出有效信息,这本身就是一项世界级的技术挑战。这些珍贵的样本被送往国家烈士遗骸DNA鉴定实验室,在那里,顶尖科学家们运用国产化的先进技术,获取烈士的遗传信息。
与此同时,国家层面持续完善和扩充烈士亲属DNA信息数据库,广泛采集烈士亲属的DNA样本。这就像织一张巨大的血缘网络,等待着与英烈遗骸的DNA信息进行匹配。截至目前,已迎回的前11批981位烈士遗骸已完成鉴定比对,并成功为28位烈士确认身份,初步建立了国内遗传标记类型最多、数据量庞大的烈士遗骸DNA数据库及烈士亲属DNA数据库。随后,通过高精度比对,将烈士遗骸的DNA信息与亲属数据库进行匹配。一旦比对成功,便意味着烈士身份的最终确认,这一过程的每一步都力求科学严谨,确保结果的准确性,容不得半点差池。
以济南市退役军人事务局的实践为例,他们通过一套精密的“DNA数据筛查机制”,结合文献比对、入户调查、翻阅族谱等“数据+脚力”的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方式,成功帮助由月亭烈士的遗腹子由兆松老人,找到了失散76载的父亲。2025年4月,又有8位烈士的身份得到最终确认,他们的家属得以亲临迎回仪式现场,这份迟来的团圆,正是这一科技链条最直接、最感人的成果。更令人振奋的是,人工智能(AI)技术也开始辅助寻亲,例如依据颅骨特征重建面容,让烈士的数字容颜再现,实现了对血脉最深情的回应,让后人得以一窥英雄的真容。
科技的进步,绝不仅仅是冰冷的数据比对,它更是对历史伤痕的深层疗愈与人文关怀的极致体现。对于烈士家属而言,DNA技术带来的身份确认,是几代人夙愿的实现,它缝合了因战争而断裂的亲情链条,为他们提供了巨大的精神慰藉和归属感。当家属得以参与迎回仪式,手抚刻有亲人名字的墓碑,那种情感的宣泄与寄托,是任何言语都无法替代的。例如,福建籍烈士陈汉官、林水实、吴雄奎的亲属在确认身份后,得以前往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祭拜,带去家乡的橄榄,这份跨越时空的团圆,是对亲情最深沉的告慰,也是对英灵最崇高的敬意。
对于我们普通民众而言,了解和支持这项工作,并非遥不可及。我们可以通过传播烈士故事、参与烈士纪念活动、关注烈士寻亲进展等方式,共同传承红色基因,形成全社会崇尚英烈、缅怀英烈、学习英烈、捍卫英烈的浓厚氛围。这不仅是对历史的尊重与铭记,也是对民族精神的赓续传承,让年轻一代更加真切地感受到,今天的和平盛世,是无数英烈用生命和热血铸就的,从而激发更深沉的爱国情怀和责任感。
展望未来,DNA鉴定技术的不断创新,例如更高效的微量DNA提取技术、更精准的复杂亲缘关系鉴定算法,以及国家烈士亲属DNA数据库的持续扩充与完善,将是这项伟大事业持续推进的基石。同时,公众对烈士寻亲工作支持度的提升,也将汇聚成一股强大的社会力量。我们有理由相信,会有更多长眠异乡的无名英雄得以确认身份,回到亲人身边。科技与人文关怀的深度融合,将继续为这些“最可爱的人”点亮回家的路,让他们的英名永远铭刻在中华大地上,激励我们不忘历史、砥砺前行。这份科技赋能的“从回国到回家”的转变,不仅是国家实力的体现,更是中华民族对英雄精神最深沉的告慰与传承,它将不断书写新时代缅怀英烈、告慰忠魂的壮丽篇章,直至每一位英雄都找到回家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