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昂体育

周末利好!22只食品股业绩飙升,4大牛股领涨

发布日期:2025-08-13 06:07点击次数:154

超市货架上,一包奶酪棒正被年轻妈妈快速扫进购物车,旁边货架的方便面却在默默积灰。

这一幕恰如当下食品行业的真实写照——有人卖断货,有人愁销路。

近期上市公司中报陆续出炉,食品板块的成绩单让投资人都直呼看不懂:同样是卖吃的,怎么有的赚得盆满钵满,有的亏得底裤都不剩?

翻开这份令人咋舌的成绩单,23家食品企业业绩爆雷,19家仍在亏损泥潭挣扎,却也有22家企业利润逆势攀升。

最夸张的春雪食品,利润暴涨442%,从去年同期的微利直接干到1500万。

华统股份的业绩表现得像坐上了火箭,169%的增长让净利润冲上8300万。

更让人大跌眼镜的是,连戴着ST帽子的西发和加加都翻了身,利润增速分别达到136%和127%。

但这些数字游戏背后的真相是什么?

就像相亲时对方说自己"事业有成",结果一问是在小区门口开了家奶茶店。中信尼雅利润增长110%听起来很唬人,可实际只赚了50万;麦趣尔增长103%看似风光,现实只盈利170万。这种增长就像是月薪3000涨到6000,确实翻了倍,但离财务自由还差着十万八千里呢。

与这些"矮子里拔将军"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那些真正把钱赚到兜里的企业。燕京啤酒用45%的增速换来近11个亿的净利润,东鹏饮料增长38%直接把23.8亿收入囊中。这就好比同样是考试进步,有人从30分提到60分,有人从90分提到95分——前者还在及格线挣扎,后者已经稳稳锁定重点大学。

ST加加的逆袭特别值得说道。这家曾经差点退市的企业,硬是靠砍掉不赚钱的业务线和压低成本打了个翻身仗。但熟悉内情的人都知道,这就像重病号退了烧,离真正康复还远着呢。倒是妙可蓝多的故事听着靠谱,86%的利润增长实实在在来自奶酪棒的热卖,现在谁家小孩不是天天闹着要吃这个?细看财报才发现,他们家不仅销量上去了,还因为国际奶价下跌省了大笔成本,这运气简直像买彩票中了奖。

金达威的业绩更让人眼红,85%的增长带来2.41亿利润,全靠保健品卖得火。现在的中年人,吃保健品比吃饭还准时,这种躺着赚钱的生意连路边摊老板都羡慕。不过要说最稳的还数东鹏饮料,功能饮料这行当讲究的就是渠道为王,人家硬是把货铺到了县城小卖部,38%的增长放在24亿的基数上,这才是真本事。

但有些企业的报表就经不起细看。比如某家亏损企业大肆宣传业绩增长66%,仔细一瞧才发现是从亏9000万进步到亏3000万,这就跟减肥一个道理——从200斤瘦到180斤确实轻了,可离标准体重还差着老远呢。更扯的是,竟然还有企业靠卖办公楼来扮靓报表,这种操作就像考试作弊,骗得了老师一时,骗不了高考考场。

业内人士分析,这波行情分化其实早有预兆。三年特殊时期改变了太多人的消费习惯,现在大家口袋里钱不多,但给孩子的奶酪棒、给自己提神的功能饮料、周末放松的啤酒,这些钱反而更舍得花了。不过市场向来无情,就像之前的网红奶茶,排队景象历历在目,转眼就因质量翻车被淘汰。而今看似风光的企业,保不齐明天就会因为原料涨价、渠道失控栽跟头。

这场食品行业的大戏里,最让人唏嘘的是那些地方老字号。曾经家喻户晓的品牌,如今要么在亏损边缘挣扎,要么靠政府补贴度日。反倒是一些新兴品牌,靠着一个爆款产品就能迅速崛起。这不得不让人思考:在这个善变的时代,到底什么样的食品企业才能真正活得好?

超市收银台前,那位买奶酪棒的母亲正在刷手机查看股票行情。她可能不知道,手里的零食正悄悄改变着资本市场的格局。而货架上那些无人问津的商品,也在默默讲述着另一个版本的商业故事。当消费者用钱包投票时,谁会留下,谁将离场?数字会说话,但它们说的不一定是真话。看财报不光要看增速,更要看这份增长是靠真本事,还是靠财技打扮出来的?当潮水退去时,才知道谁在裸泳。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