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昂体育

人类能源终极答案,被中国攥在手里了?1升海水=340升汽油

发布日期:2025-08-05 23:45点击次数:155

1990年,一封来自苏联的信悄然改变了中国核聚变研究的命运。时任中核集团西南物理研究院院长的李正武收到库尔恰托夫研究所所长卡多姆采夫的来信:苏联因财政崩溃,愿将全球首个超导托卡马克装置T-7“有条件赠送”中国,唯一要求是提供1800万卢布解决工资拖欠。

彼时中国外汇紧张,中科院等离子体所所长霍裕平当机立断,用400万人民币采购羽绒服、牛仔裤等轻工业品以物易物换回设备,并吸引苏联专家来华支援。

四年后,中国以此为基础仿制出国产超导装置HT-7,进而孕育出合肥的“东方超环”EAST。这段往事被科学家们戏称为“瓦良格式逆袭”——T-7如瓦良格号航母,HT-7似山东舰,而EAST已是自主创新的福建舰。

核聚变曾被嘲讽为“永远还有50年”的幻想。自1926年恒星聚变理论提出,人类耗时67年仍未实现稳定能量增益。质疑声从未停止:马斯克宣称“无需核聚变”,物理学家理查德·波斯特更以“试图用气球登月”比喻其遥不可及。核心难点在于“三座大山”:极端环境控制需将等离子体加热至1亿摄氏度以上,同时用超导磁体构建强度达地球磁场数万倍的“磁笼”约束反应;材料耐受性方面,高能中子流可摧毁普通材料,现有钨铜复合材料仅耐2000万摄氏度;能量增益悖论则表现为装置耗电量巨大,而聚变能量增益因子Q值长期低于1。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ITER)因多国扯皮、管理混乱屡次延期,从2010年拖至2033年,耗资220亿美元却进展缓慢,被诟病为“论文刷分工程”。

尽管挑战艰巨,中国却悄然跻身全球第一梯队:EAST装置2025年1月实现1亿摄氏度稳态运行1066秒,刷新世界纪录;西南物理研究院的环流3号在2025年3月达成双亿度突破(原子核1.17亿℃/电子1.6亿℃);HL-2M装置等离子体电流突破100万安培,三参数乘积达10²⁰量级,距离点火仅一步之遥。

2025年7月22日,中国聚变能源有限公司在上海挂牌成立,注册资本150亿元,获中核集团、中国石油、国家绿色发展基金等注资114.92亿元,聚焦工程化与商业化。该公司与中科院旗下的“聚变新能”形成双国家队,并联手上海交大、上海电气等组建创新联合体,打通技术转化链条。民营企业同步崛起:米哈游投资的能量奇点公司研发高温超导装置“洪荒170”,新奥集团布局氢硼聚变路线,瀚海聚能建成直线型场反位形装置HHMAX-901,技术路线覆盖全球主流方案。

核聚变已成为中美科技竞争新高地,核聚变若成功,将重构能源、工业与环境——氘燃料取自海水,1升抵340升汽油,地球储量可用百亿年;电站无碳排放、无熔毁风险,放射性废物半衰期仅30-50年。据国际原子能机构预测,2035年全球聚变市场规模将达2.26万亿元,中国或主导产业链。

人类科技树如同枝繁叶茂的苹果树:低垂果实(蒸汽机、裂变核能)已被摘取,而聚变能高悬枝头,滋味最甘美也最难企及。中国从用牛仔裤换苏联装置的“学生”,到自主托起“人造太阳”的引领者,正以举国之力灌溉这片“黄金原野”。

当EAST的亿度光芒穿透实验室,当上海聚变公司的资本平台汇流产业力量,那句“永远还有50年”的魔咒正在失效。这场能源远征没有退路——因为它的终点,是人类文明挣脱资源枷锁,触摸星辰的真正自由。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