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2025-11-21 17:06点击次数:201
图斯克爆料:泽连斯基称乌克兰已准备再战两三年
两天前,波兰总理唐纳德·图斯克在接受英国《星期日泰晤士报》采访时披露,他在10月23日与乌克兰总统沃洛迪米尔·泽连斯基通话,泽连斯基当面表示乌克兰不指望战争会拖到十年,但已经准备再扛两到三年。
图斯克还把通话内容与对俄罗斯、对外援助与区域安全的评估联系起来,提醒盟友别松懈援助。
更深层的逻辑是:军事持久战、援助节奏与地区信任三者交织,决定了冲突能否延续或转入谈判。
图斯克的披露本身是事实:通话时间定为10月23日,接受采访媒体为《星期日泰晤士报》,当事人为波兰总理与乌克兰总统。
随之可证的相关事实也不少——乌克兰近年把重心转到本土武器工业,像无人机和弹药产量显著提高,西方则继续提供坦克、导弹与训练(波兰被指送出上百辆坦克并训练乌方F‑16飞行员,波兰还部署了爱国者导弹系统),欧盟在2025年10月通过了约500亿欧元的重建援助包;与此同时,俄方虽受制裁但仍以2025年国防预算占GDP超过6%的速度维持军费。
理性看,这些事实说明战争进入了“吃力的消耗战”阶段:乌克兰在自救与外援之间求生,俄罗斯在制裁与持续作战之间寻找平衡。
把当下放回历史脉络看更清楚。
自2022年2月24日俄罗斯全面入侵以来,外界原本期待速战速决,但现实像一场长时间的邻里纠纷,搬不走的家具越堆越多——从城市被毁、上百万人流离失所,到粮食与能源通道受阻,历史的“未清账”让事态难以用短期外交收场。
到2025年8月,联合国统计超过1000万人被迫离开家园,其中约680万人在国外避难,主要流向波兰、德国和捷克,这种人口迁移对地区社会与经济都是长期负担。
各方立场分明但并不简单。
乌克兰核心诉求是保全国家主权与领土完整,因而倾向于在军事上坚持到底并争取更多武器与财政支持;波兰和中东欧国家因地缘安全担忧,既愿意提供军事与人道援助,也不支持任何在领土问题上让步。
俄罗斯方面则在制裁与国内成本上承压,却可能因内部不稳而选择更激进的军事手段。
其他相关方的反应也值得关注:美国内部政治(2024年选举后援助存在不确定性)会影响持续支援,欧盟需分担更多重建与安全责任,而中国、印度在能源贸易上为俄罗斯提供了部分回旋余地,联合国与人权机构则持续记录冲突带来的平民伤害与强迫迁徙。
对中国与区域、全球的影响可以分两个时间维度来看。
短期层面,外交与舆论将更聚焦于粮食与能源安全:乌克兰小麦出口受损、黑海航道虽有海王星(Neptune)导弹护航后回升到入侵前约80%,但粮价与运输成本上升已促使欧洲更多依赖液化天然气,能源成本普遍上涨约20%,这对全球通胀与贫困有直接传导。
中期则涉及政策与安全格局重塑:若冲突持续到2027年,北约与欧盟可能加速军工国产化与战略自主,区域安全负担将进一步外溢。
就中国而言,应对逻辑应以稳定经济与能源供应为先,保持与各方沟通渠道畅通,推动粮食与人道通道保障,同时在尊重国际法和各国安全关切下,发挥斡旋与协调作用,避免单边支持加剧对抗。
综上,务实的路径是:在坚持对话可能性的同时,确保对冲突造成的人道与经济后果有可持续的国际应对机制。
你认为什么样的援助组合(武器、经济、重建)能既支持乌克兰自卫又尽量避免进一步扩大冲突?
作为普通读者,你更关心战争对粮食和能源的短期影响,还是对你所在国家战略格局的长期改变?
本文仅代表个人观点,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