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2025-10-09 02:54点击次数:79
中国股市:为何股价已是低位了,主力却连续砸盘?值得股民细读
近期,A股市场在经历了一轮震荡后,许多个股的估值已跌至历史低位区域。然而,不少股民朋友却痛苦地发现,自己手中的股票在“地板价”上非但没能企稳,反而频频遭遇“主力砸盘”,股价屡创新低。这种“钝刀割肉”的走势,远比疾风暴雨式的暴跌更令人煎熬。
一个灵魂拷问随之而来:明明已经这么便宜了,为什么大资金还要不计成本地抛售?他们不怕亏钱吗?
这背后,绝非主力机构“傻”或“坏”那么简单,而是折射出在注册制和结构性行情深化背景下,A股投资逻辑正在发生的深刻变革。理解这一点,对每一位市场参与者都至关重要。
一、重新定义“低位”:估值底≠市场底,更≠信心底
股民所认为的“低位”,往往是基于历史市盈率(PE)、市净率(PB)等传统估值指标。这确实是重要的参考,但存在三大误区:
1. 静态估值的陷阱: 估值是动态的。当前的低PE,可能已经包含了市场对未来企业盈利下滑的悲观预期。如果接下来的财报显示盈利增速不及预期甚至负增长,那么所谓的“低估值”瞬间就会变为“高估值”。主力资金基于更前沿的调研数据,可能正在提前反应这种“盈利杀”。
2. “地板”之下还有“地下室”: 在流动性紧张或极端风险偏好下,资产的定价会脱离传统的估值框架。正如约翰·梅纳德·凯恩斯所言:“市场保持非理性的时间,可能比你保持 solvent(有偿付能力)的时间要长。”主力机构拥有严格的风控体系,当面临赎回压力或杠杆压力时,被迫平仓卖出是其第一要务,此时“成本”和“估值”已非首要考虑。
3. 结构性问题: 很多跌至低位的股票,可能属于传统的“旧经济”板块,或存在商业模式老化、行业前景黯淡等根本性问题。在注册制下,股票供应不再稀缺,资金会持续向代表未来方向的“新质生产力”领域集中。这些“旧资产”的估值体系正在被永久性重塑,其“低位”可能是一种“价值陷阱”。
二、主力为何“狠心”砸盘?五大核心动机剖析
主力资金的行为是多重因素博弈的结果,其“砸盘”至少出于以下五种考量:
1. 调仓换股,拥抱新主线: 这是当前市场最核心的特征。2025年,以人工智能、高端制造、生物科技、新能源技术迭代为代表的科技成长赛道,与以高股息、稳定现金流为代表的红利资产,构成了市场的“双主线”。主力资金从前景不明的“非主线”个股中撤出,即便暂时亏损,也是为了将资金配置到更具确定性和增长潜力的方向上去。这叫“弃卒保帅”。
2. 流动性折价与恐慌盘清洗: 在市场缺乏增量资金的背景下,主力持有的大量筹码难以在不影响价格的情况下顺利卖出。有时,通过连续打压股价,能引发散户恐慌盘的抛售,从而在更低的价位上吸纳带血的筹码,为后续的拉升降低成本。这个过程异常残酷,但却是市场完成筹码换手、构筑真正底部的常见方式。
3. 应对赎回与去杠杆压力: 当市场下跌引发基金产品净值回撤时,会面临基民的集中赎回。公募、私募等机构为应对赎回,不得不卖出流动性较好的资产(即使是亏损的)。此外,部分带有杠杆的资金(如融资盘、量化策略)在股价跌破平仓线时,会被动触发强制卖出,形成“下跌→强平→进一步下跌”的负反馈循环。
4. “预期差”的博弈: 主力资金往往着眼于未来6-12个月的预期。当前,市场可能正在交易一些尚未被普通股民充分认知的宏观风险,例如:地缘政治的不确定性、部分行业政策预期的微妙变化、或者全球主要经济体货币政策的新动向等。 基于更悲观的预期,主力选择提前离场。
5. 为“新行情”蓄势: 不破不立。彻底打掉市场的幻想,出清问题资产,才能为下一轮健康的牛市奠定坚实的基础。主力资金的连续砸盘,在某种意义上是在加速这个“出清”过程。只有当该卖的人都卖了,卖压枯竭时,真正的底部才会浮现。
三、给股民的启示:在变革的市场中如何自处?
面对这样的市场,股民必须告别“跌多了就会涨”的线性思维,需要升级自己的投资体系:
1. 从“炒股票”转向“做配置”: 放弃对单一个股的执念,从资产配置的角度思考。你的持仓是否顺应了经济发展的长期趋势?是否做到了成长与价值的平衡?
2. 深研基本面,规避“价值陷阱”: 不能只看估值,更要看公司的核心竞争力和行业天花板。一家估值很低但持续失去市场份额的公司,是最大的风险。
3. 保持敬畏,管理好仓位和现金流: 永远不要用杠杆去对抗市场的不确定性,确保自己在市场最寒冷的时候仍有“子弹”和活下去的资本。活下来,才能等到春天。
4. 培养逆向思维,但需有足够的耐心: 在众人恐慌时贪婪,这句话知易行难。真正的逆向投资需要对企业价值有极其深刻的认知,并做好承受短期账面亏损的心理准备。
结语
“低位砸盘”是A股市场进化过程中的阵痛,是资金用脚投票、进行资源优化配置的残酷体现。它告诉我们,市场的主角正在从散户游资转向机构主力,投资的逻辑正在从“筹码博弈”转向“价值发现”。
对于股民而言,与其抱怨主力的“残忍”,不如深刻理解其行为背后的时代逻辑。唯有不断学习,提升认知,才能在这个日益复杂和专业的市场中行稳致远。
免责声明:本文仅为市场分析观点,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股市有风险,入市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