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昂体育

滴滴推出返程费App内议价模式,试点五城为司机减负提升服务品质,未来将逐步推广全国

发布日期:2025-09-18 18:05点击次数:128

滴滴最近在微信新闻里看到个新闻,说是在试点推返程费的议价系统,五个城市试点。反正我平常喜欢算算车的成本和价格,好奇这到底怎么落到实际操作中。

话说,上周一早上,我坐到那台刚洗完车的日产轩逸。司机是个年轻大哥,小心翼翼问我:要不顺路,你顺便陪我算一算返程费?高速费、油费都得补上。我心一阵沉思,这个需求其实挺普遍的,尤其在今年平台优惠多、赚快钱压力大点,但空驶返程这事真挺折腾,有点像我当年帮朋友修电脑时,你买的那块内存条咋还不能用?这个咋还不能用其实就是一种折腾。

平台这次说在五城试点返程费App内议价,我估算一下:一般市内到市外,单程可能走个50~80公里,远点的甚至一百多。高速费,差不多都在20到40块钱(样本少估算,有偏差),油钱按平时油耗8升百公里算,7元/升,加上高速费,返程成本算个50块左右,也不算低。司机们反映:亏这点没意思,还得空跑,怕油耗、磨损、跑腿不挣钱。

这就引出个问题:你说这个返程费到底算不算是真的补偿?我知道,平台是试图给司机补贴,毕竟车要动,一路空着心里最难受。可我相信,从研发角度看,平台很可能用大数据在后台算路程、时长成本,但我猜这套模型绝不完美——就像我平时用导航,有时候不划算,偏偏走了个最便捷的。

对比两款车,一辆是吉祥的A680,配置一般,用的是普通的前麦克风和简单的导航。另一辆是竞争对手的车,配置高一些,有点用心,但油耗也就多出个0.2升。实际开起来,感觉差别其实挺微妙。以前我试过同一段路,A680油耗真还能再高点,差不多到估算每百公里8.5升吧(体感估算,样本有限)。那返程来回算算,一天跑两单就是100多块油钱,还不算高速费。

我刚才翻了下笔记/相册,看到一张那天早上就餐时拍的菜单,是司机朋友发的:油钱再涨,我就干瞎了。这个情绪我能理解,毕竟做司机的不容易,哪怕平台说返程补贴,实际上真补到心坎上,还是拼的角角落落。

说到这我突然卡壳了(这段先按下不表),其实我一直在想:平台为什么不主动自动识别长途跨城拼车?多简单的事情。乘客和司机都在APP里操作,平台后台全程记录,可能还能避开潜在的暗价或者私价。反正我知道,很多乡村偏远地区司机其实要干长途,但又没返程费。这不就和我小时候骑自行车穿山越岭一样,越走越累?

临场想象,平台的考虑真可能:一方面减少空驶,提高效率,另一方面得考虑不同区域的特殊需求,比如偏远山村啥的……这让我想到,平台有时候的规则都略像那种家传秘方,复杂得让人捉摸不透。

你们有想过,司机是不是更喜欢自己定价?毕竟,心理账户里,空跑不能算钱,拼个面子也值。而平台发布的议价方案,实际上就是把定价权还给了司机——是不是其实他们早就觉得,价格还是得由自己说了算?

洗出点典型场景,又让我觉得:像我门口那位自行车修理的阿姨,她说:修说的,价格都被租户压得死死的,能多赚点运费算好。难道路上那帮司机心里都在想,我拼了一天,回家还能剩点——这一点我觉得是真实的。

(这段先按下不表)我在设想,平台推返程费的初衷,可能除了提价外,也想给司机提供一个稳定预期——反正堵在路上,成本都很透明,司机自己决定要不要接单。

你们觉得:这套新方案会有过度嫌麻烦的问题吗?毕竟,司机要用心算价,乘客也会担心是不是被乱价。但平台大概率还是想用数字化,把空跑难受的成本转变成可控指标,这样他们平台的运转才更稳定。

临走我又想:滴滴会不会考虑,真正按照距离和时间定价,而不是用档式的议价?如果让乘客自己设预算,形成一种自我调节模式,又能在大家都接受的范围内减少抱怨。

也许真得了,平时拼车多了,大家会自觉调节愿意多花点钱的界限。反正我猜这个,也不能完全靠平台一方说了算,得靠心甘情愿的调和才行。

大概就是这样吧——重点不在返程费的细节,而在这个行业的潜规则信任基础还有谁能真正把这事做好。对了,你觉得,司机们会不会因为多赚点返程费就心满意足?还是说,哪怕这个措施推了,两天就会有人抱怨还是不够?!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