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2025-07-25 02:23点击次数:104
在文字中证道。——唐泪
郭富城。
横跨歌、舞、影、时尚和广告等多领域而王,华语世界的顶流神话与传奇。
在惯见的网络语境中,他的舞自不用说,认可度封顶,也随着历年电影作品的不断呈现,演技逐步受到大面积认可与肯定,广告当然更无须多言,一个百事神话,一个美邦神话,早入人心,但是歌又如何?
撇开那些只图嘴上痛快的“键盘之友”,一部分真正的乐迷,或囿于成见,或限于见知,总会说上一句,他唱就算了。
但笔者想说,讨论郭富城的“唱”,不该是好不好的问题。
而是,他唱得究竟有多好?
一开场的郭富城什么样?
少年派清澈声音、强劲的舞步功架、忧郁、深情、标志性的“郭富城头”与无敌的颜值,组装起来一台超级恐怖的“赚钱机器”。
从《对你爱不完》、《伤心的话留到明天再说》、《我是不是该安静地走开》、《我想偷偷对你说我爱你》,到《到底有谁能够告诉我》、《TELL ME WHY》和《午夜的吻别》,这些曲目,在整个华语世界,掀起了滔天巨浪。
在几乎任何地方,他的歌曲都是霸榜的存在。
台湾金曲龙虎榜六连冠、新加坡醉心龙虎榜十二连冠和单曲九连冠,内地连续销量月冠导致唱片断货,甚至回到香港,也以普通话唱片,创下迄今未被打破的销量纪录。
他当然就是神话。
但彼时,他唱得如何?
张洪量曾经讲过,郭富城是他唯一见过,从五音不全开始,一步一步,在很短的时间里,将自己的歌唱水平,提高到极高层次的歌手。
关于“五音不全”这个词,有些争议。
而以笔者的理解,这要与郭富城当初的普通话能力有关。
他直到二十五岁,才第一次接触普通话,而在发音来讲,粤语和普通话在很多地方,甚至都是相反的。
仅经过极短时间的“急行军”式训练,就被“赶”进录音室的郭富城,如何能不“五音不全”?
所以我们可以想见,刚做歌手的郭富城,在录音室会遇见多么艰难的处境,他绝对会一遍又一遍,唱到自己崩溃。
也很显然。
虽然他的普通话并不标准,但“字正腔圆”,其实并非流行乐的唯一标准,恰如张雨生所说,“这也是一种唱法。”
他也表现出来,在音色的磁性、声音的穿透性和爆发力上的多重优点。
所以一年三专,尽皆封神。
有句老话,“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
可能正因为当初对普通话的难以驾驭,才令他在咬字上下了偌大的功夫,从而变得尤其有力、精准又收放自如。
我们对比听歌就会知道,与很多歌手比起来,郭富城从来没有咬字虚浮、发颤和绵软的问题,也不会有拖泥带水的含混与遇高而回的怯懦,更有突出的细腻、层次与尺度在里面。
这是他独有的加分项。
其实若论唱功,与音色的偏好、音质的评判、音域的宽窄等等标准比起来,咬字是最骗不到人的一件事。
因为这一定是经千锤百炼而得。
回到正题。
“蘑菇头”时期的神话虽好,但也确实不是郭富城在唱之一途上的巅峰。
他毕竟尚是一个缺乏历练的新人,在“唱”上面,处处都有进步的空间,而尤其他站在了“唱跳”赛道,气息就是首当其冲的问题。
别人可以慢条斯理站着抒情,他不行。
所以当他第一次在香港红馆开唱,就针对这个问题,进行了专门“地狱式”锤炼。
跑步练气,也就是边跑边唱。
据说,这个方法是香港乐坛名宿谭咏麟教他的。
成果显而易见,一连两个小时唱跳不停的演唱会,他已经不会出现气息不足的情况,而在后来的岁月里,甚至夸张到,连续三个半小时唱跳,气息依旧平稳。
这也算独家。
一路听他的歌许多年。
以笔者所见,在大概1994年,其“蘑菇头”时期歌路,在各个层面都臻至了“天花板”级水准,代表曲目是普通话歌曲《天涯》、《渴望》、《我的心开始有落寞时候》,粤语歌曲《狂野之城》、《铁幕诱惑》、《痛哭》、《临行》、《天涯凝望》和《骤暖的缘分》等等。
换句话说,以华语乐坛绝大歌手“一招鲜”的路径来说,他已经无需再变。
气息、音准、咬字、吐气、发声,皆以他天赋为基,打磨到顶,而以其音色之美、磁性之佳,皆可谓有乐坛罕见之美。
但他悍然转型。
有件事很有意思。
郭富城可能是唯一一个,用尺度和幅度惊人的形象与歌路转型,既挥别过去的自己,也与过去自己一部分歌迷“说再见”的歌手。
而他的歌路,就像攀登,一山还有一山高。
错过很可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