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2025-11-23 19:09点击次数:108
在马来西亚磋商之后,中国确实对稀土出口放宽了一些限制。这个动作,让外界误以为中国要重新打开稀土出口的大门,尤其是对美国。但如果仔细看后续操作,就会发现,中国这次放松的,不是原则,而是策略。
据《华尔街日报》引述知情人士的报道,中国正在计划建立一套新的出口机制,用来管理稀土和其他受限材料的出口流程。
这套机制有一个明确目标:简化向美国的出口程序,但同时排除与美国军方有联系的企业。换句话说,该放的放,该卡的卡。这项机制被称为“最终用户认证制度”,也被称为VEU制度。
根据报道,这项制度的核心,是要建立一份由中国方面认可的“安全客户名单”。只有名单上的企业,才可以更方便地获得出口许可。一旦企业被发现和美国军方有合作,或者间接为军工体系提供物料,就会被排除在名单之外。这样一来,中国既能履行贸易承诺,又能确保战略资源不被用来对付自己。
从这个角度看,中国不是放弃控制,而是把控制变得更精准了。过去,中国对稀土出口采取的多是“行政许可式”的笼统管制,要出口就得批,批不批完全看政策气氛。而现在,中国正在建立一套“可追溯、可监管”的制度化体系。它既能让合法贸易顺畅进行,也能防止关键材料流向敏感领域。
这种变化,其实是一种成熟。它说明中国对稀土的管理,已经从“封”或“放”两个极端,进入了“有条件开放”的阶段。
外界之所以盯着这件事,是因为稀土对现代工业的重要性太高了。从电动车马达,到导弹制导系统,从芯片制造到航空发动机,都离不开稀土。尤其是美国的军工产业,对稀土的依赖程度几乎是“命门级”的。所以这次中国提出VEU机制,其实是一次战略信号。
它告诉世界:我不反对正常贸易,但我一定会管住军工链。这个态度非常清晰:中国不想彻底“断供”,但也不会再让稀土成为别人打压自己的工具。
更有意思的是,这套制度其实也给了美方一个“选择题”。如果美国企业想买稀土,就得公开自己的客户名单,确保没有军方背景;如果不愿意接受中国的认证,那就买不到。
其实,早在2023年,中国就已经开始对稀土出口实行更严格的追踪制度。每一批稀土产品,都必须登记用途、流向、买方背景。那时候,这种机制主要是防止走私。但现在,它变成了一个战略工具,中国能根据买方性质,灵活地调整出口政策。
你可以注意到,中国这次公布VEU制度的时间点,也非常巧。中美刚谈完,特朗普释放访华信号,同时也在想办法拿到更多的筹码来逼中国让步。中国这个时候说,稀土我可以卖你,但我必须要管住你的军工原材料,这其实是一种“以柔克刚”的外交策略。
中国没有大喊“禁止出口”,也没有宣布“制裁名单”,只是建立了一套规则。但这套规则,让美国企业必须接受中国的认证,才能继续做生意。这在国际贸易体系里,其实是一次权力位置的转变。过去,美国制定规则,别人遵守。现在,中国开始制定规则,让别人来适应。
从宏观上看,这意味着中国的稀土政策,已经从资源政策升级为战略政策。“我不怕卖,但我必须知道卖给谁、用来干什么。”这才是真正的战略安全思维。就算未来中国继续出口稀土给美国,那也不是无条件的买卖,而是带着约束的交易。这意味着,中国可以在“卖”的同时,“管”得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