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2025-10-07 16:11点击次数:77
巴基斯坦空军说歼10CE打出了九比零。
对抗台风战机之后又对F16C/D打出一比八。
数据听起来有点超现实。但真正值得琢磨的不是数字本身,而是他们为什么转向。用F16几十年了,突然换成中国制造的歼10C。这不是日常升级,是一种战略上的转身。
你得看看印度在旁边做什么。苏30MKI,幻影2000,阵风战斗机。他们一直在买。巴基斯坦停在F16A/B和歼7MG上。钱不够,美国还时不时断供。你没选择的时候,选项本身就是一种答案。
歼十的研发从八十年代中就开始了。成都飞机公司搞的。九八年首飞,零六年公开。那段时间巴空军应该很焦虑。邻居一直在军备升级,自己却动弹不得。
穆沙拉夫零六年访华,行程里专门加了成飞。
他当场拍板要三十六架歼-10A,价格不算高,配套打包算个大单。
事情没成。
美国那边消息灵通,转头就递话过来,F-16提前交付,扣着的飞机还回来,再送升级包。
巴空军用F-16太久了,感情有,体系也是按这个建的。
换歼十等于重来,成本太高。
他们试飞过歼-10A,近距格斗能咬F-16的尾巴,机动没话说。
但别的不行。加速慢,电战系统老,数据链跟不上,夜视装备落后,发动机推力和寿命都普通。
这笔生意就停了。
很多人不明白,为什么二零年之后突然又成了。
特朗普停了军援,还卖印度先进战机。
巴基斯坦被晾在一边,经济也差,得找办法。
这时候歼-10C已经不一样了。
国产太行发动机,不怕俄罗斯卡许可,航电全换新,AESA有源相控阵雷达装了上去,探测距离提了一节,配上PL-10E和PL-15,格斗超视距都包圆,飞行性能也上去了。
巴方最后签了三十六架,二二年三月收到第一批,六架。
不到两周就拉去国庆阅兵。
后来加到了六十架,中国高端战机外销最大单。
不是充场面,是真有用。
二十年初卡塔尔演习,歼-10CE对欧洲台风,九场全胜,近距五场、超视距四场。
巴军总结写得简单,雷达强,机动好。
他们自己也搞模拟对抗,和F-16C/D Block 52比,超视距优势明显,交换比报出来是一比八。
你说这里面有没有宣传成分,我有点保留。
但两样东西骗不了人。一个是雷达加导弹,AESA看得远,PL-15打得远;另一个是机动和挂载的平衡,鸭翼布局转得快,PL-10E离轴发射够凶。
巴飞行员自己承认的事,没必要回避。歼10CE挂东西不如F16C,飞得也没那么远。国产发动机有进步,但寿命和推力比还得追。这些硬伤不会凭空消失。
他们还是买了。大批量地买。
用F16,得看美国人脸色。哪天关系不对了,零件、升级、弹药,说断就断。歼10CE不一样,从头开始建体系确实折腾,训练后勤标准全得换。但他们图的就是自主可控和持续升级。这两张牌,巴基斯坦捏得很紧。
对面印度人也没闲着。阵风越飞越熟,苏30还在升级。南亚的天空等不起犹豫。
歼10CE至少先把“看得见、打得着、打得准”这三件事稳住。这不只是飞机的事。
是国家之间的算盘。
巴基斯坦以前全套美系,突然换成中式装备,不适应是正常的。但他们还是选了。性价比合适,风险更低,供应链也更稳。这不只是一笔买卖,是政治上的信任票。
巴空军那本杂志《首屈一指》写得挺实在。说这飞机好开,头盔显示器好用。还提了个细节,语音控制能听懂南亚口音的英语。
这话不炸裂,但特别实在。飞行员要的不是口号,是坐进座舱那一刻的体验。
很多人老盯着9比0或者1比8这种数字。演训不是实战,风向一变结果就飘。但演训也不是过家家,它照出一套体系的强弱。
歼10CE的强项很明显。看得远、中远距离打得准,近距离还能做高难度动作配上高离轴导弹。弱项也摆在那儿,航程、挂载、发动机。既然都摊开说了,接下来就是补课。配套的加油机、预警机、数据链、地勤保障,这些才是藏在后面的硬骨头。
有人问歼10CE碰上印度阵风结果会怎样。
业内普遍看法是条件合适能打个平手。
条件合适意味着预警机支援到位,地面指挥跟上,谁先发现目标,导弹配置合理,敢于先发制人。
空战胜负往往取决于整体体系而非单一战机性能。
歼10C对抗F16或苏30MKI多数情况能占优。
对阵风则需要看具体态势。
这种说法听起来平淡,实则经得起推敲。
普通人可能觉得这些距离很远。
但军购开支来自税收,本质是国家安全的保险费用。
选择装备不只看参数,还要考虑制裁风险维护成本供应链稳定这些现实因素。
巴基斯坦这次就是个例子。
外部环境变化后他们宁愿节省其他开支也要转向保障更可靠的装备体系。
这种思路值得琢磨。
买得起装备只是开始,长期用得起才是关键。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巴方提到过歼31的可能性。
这暗示他们可能在未来构建中端数量与高端隐身的组合架构。
南亚的天空或许要重新洗牌了。
到那时F16的老套路还能不能维持优势。
这个问题需要持续关注。
我再补充两句保守的看法。
发动机这东西骗不了人。
年限、维修记录、推重比,全是硬指标。
航程和外挂能力倒是能找补。
靠战术设计、加油机支援或者挂载方案优化,可以缓解一部分矛盾。
但物理上限就在那儿。
雷达和导弹的升级不能赶风口。
得一步一个脚印地迭代。
这几块如果能稳住,歼-10CE在巴基斯坦空军里的位置就基本盘稳固了。
它从来不是单打独斗的武器。
得跟预警机、地面雷达阵和电子战系统配合作战。
它们织成一张网。
这才是空优的底气。
现在六十架全部交付之后,南亚的天空气象恐怕得重新计算。
演习数据再漂亮,终究得看实战那一刻。
会不会落差太大?
也可能我们早已瞥见了未来的技术路径。
歼10CE对阵阵风和苏30MKI,这事得拆开看。
巴铁的天空最近不太平。
阵风的多用途能力确实亮眼,电子战套件和流星导弹的组合让它在超视距阶段占便宜。苏30MKI升级后换了新的雷达和矢量发动机,狗斗场子里是个难缠的对手。
歼10CE的霹雳15射程优势摆在那里。
有源相控阵雷达的探测距离不输阵风,但电子对抗的细节数据永远是国家机密。我们只能从演习片段里猜,猜它能不能在电磁迷雾里抓住那一瞬间的开火窗口。
发动机寿命是个老话题。
太行改的进步有目共睹,但热带环境下高强度的出动率会吃掉多少小时,只有地勤手里的维修日志知道。也不能这么说,或许该问飞行员在满油满弹状态下还敢不敢把油门推到加力燃烧室的尽头。
F16像家里那柄用了二十年的锤子。
每个零件都熟悉,每个故障都有预案。但锤子再顺手也敲不碎第五代装甲,体系化战争不是单挑游戏。
采购官抽屉里压着两份报价单。
一份写着全供应链自主可控,另一份画着盟友体系的保险条款。他的钢笔尖在纸面上悬停了很久,墨水滴落成一个模糊的数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