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2025-08-20 13:56点击次数:165
作者:袁海云,圆点智库创始人,阿联酋-中国先进科技与产业金融创新中心主任
对于正加速出海的中国企业而言,海湾地区正在上演的“产业战略进化论”值得深入玩味。当沙特“2030愿景”与阿联酋“Operation 300bn”计划将工业战略(Industrial Strategy)与产业政策(Industrial Policy)的边界清晰划分时,这片传统能源腹地释放出一个强烈信号:中阿合作正在从资源互补迈向规则共建的新阶段。
一、战略与政策:中企需要读懂的海湾新逻辑
“没有战略的产业政策如同无舵之舟”。海湾国家过去二十年通过免税区、本土化条款等产业政策工具培育了石化、铝业、物流等优势产业,但也留下部分“政策温室里的花朵”。如今沙特等国正将逻辑转向“战略牵引政策”——例如明确将新能源、数字经济等作为十年赛道,但要求企业通过市场竞争证明价值。
这对中国企业的启示在于:“政策红利”正在让渡于“战略适配度”。某光伏企业曾向我们分享案例:其在沙特某工业城享受地价优惠的前提,是承诺三年内实现光伏板本土化率30%——这恰是沙特工业战略中“本土能力建设”的核心指标。当海湾国家将补贴与战略KPI捆绑时,中企需要从“淘金者”转型为“共建者”。
二、市场实验:中阿合作的创新方法论
“创新来自试错而非五年计划”,这与海湾主权基金的最新动向不谋而合。阿布扎比ADQ近期设立20亿美元“失败宽容基金”,专门投资高风险技术项目。这种“允许试错”的思维,正是中国科技企业出海的潜在机会点。
我们在迪拜调研时发现,某中国自动驾驶初创企业通过与当地交管部门共建“监管沙盒”,获得了传统市场难以企及的测试数据量。这种“中国技术+海湾场景+共创新规则”的模式,恰恰印证了素材中“动态规则环境”(dynamic, rules-based environment)的倡导。
三、三条实战建议
1、从“政策套利”到“战略对齐”:研究目标国工业战略文件中的“敏感词”,如阿联酋“Operation 300bn”中反复出现的“value-added manufacturing”,中国企业在谈判中主动贴合这些关键词更容易获得支持。
2、竞争性合作:沙特NEOM新城某中资建筑企业曾因引入当地中小企业参与模块化施工,获得额外招标加分。这与素材中“让市场分配资源”的导向完全一致。
3、建立“战略缓冲层”:建议在阿联酋DMCC或沙特KAEC等具备国际仲裁机制的园区设立区域总部,既享受战略产业政策,又规避可能的行政干预风险。
结语:在规则的阳光下共舞
当海湾国家将产业战略的锚点定位于“透明与纪律”(disciplined and transparent),这实际为中国企业提供了更稳定的博弈棋盘。正如麦肯锡最新报告显示,中阿合作项目中符合对方战略优先级的,落地周期平均缩短40%。在石油美元转向创新美元的历史关口,真正的聪明钱,正在流向那些既懂战略意图,又会市场竞争的玩家。
— END —
上一篇:永安里附近黄金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