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2025-08-06 00:29点击次数:136
一纸法院判决,瞬间撕裂了武汉大学“图书馆性骚扰”事件的既定叙事:男生肖某某被判不构成性骚扰,然而,校方两年前的记过处分却仍高悬未撤。司法与校规的剧烈冲突,如同引爆了一颗网络炸弹,将涉事双方——指控者杨某某与被指控者肖某某——双双抛入无尽的网暴深渊,吞噬着两个年轻的灵魂。这起事件不仅是个人命运的悲剧,更是对高校治理能力、网络伦理底线和司法权威性的深层拷问。
事件的核心冲突在于,2023年10月,女生杨某某在社交媒体指控肖某某性骚扰,校方迅速给予记过处分。然而,2025年7月法院一审却驳回了杨某某的诉讼,认定肖某某的行为“无法认定为自慰,有抓痒的高度可能”,且“无法认定针对特定对象的性暗示或性挑逗行为”。这种司法与校方认定的巨大反差,不仅令肖某某蒙冤两年,更引发了双方持续的、毁灭性的网络暴力。肖某某被“开盒”网暴至确诊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甚至出现自杀倾向;而杨某某在判决反转后,也同样深陷网暴泥沼。这起事件的重要性在于,它以血淋淋的事实揭示了舆论审判的失控,以及高校在应对公共危机时,如何在追求“平息舆情”与坚守“程序正义”之间失衡,最终导致无辜者受害。
法院的判决基于严谨的证据链。判决书明确指出,肖某某当时的动作“有抓痒的高度可能”,并且“事发场景开放,周围有人员走动,两人事发两小时内无交流”,无法构成性骚扰的司法认定。肖某某母亲提供的其患有特应性皮炎的医学证据,进一步支撑了“抓痒”的可能性。然而,武汉大学在2023年10月13日,即杨某某发文两天后,便仓促对肖某某给予记过处分,其通报中仅含糊提及“不雅行为”。这种“快刀斩乱麻”式的处理,虽意在平息舆论,却明显背离了司法公正的原则。考研数学名师汤家凤和复旦大学教授严锋均公开呼吁武汉大学撤销对肖某某的处分,并认为校方如处理不当,应向肖某某道歉。专家们强调,司法判决是还原事实的最终权威手段,学校应尊重判决,纠正此前的错误决定,并为肖某某恢复名誉、消除影响。
这场指控反转的悲剧,核心在于网络暴力的无情吞噬。无论最初谁是谁非,当事人双方都遭受了难以承受的代价。肖某某的母亲痛陈,杨某某的帖文导致肖某某被“开盒”和严重网暴,他本人被同学孤立、谩骂,出现割腕、跳楼举动,被确诊为PTSD。杨某某同样未能幸免,信息被泄露,承受巨大压力,情绪崩溃。网络暴力以其匿名性、传播迅速性、煽动性,将个体推入“社会性死亡”的深渊,其杀伤力远超想象。当真相被情绪和标签裹挟,理性讨论的空间被挤压殆尽,网络平台便沦为“数字私刑”的温床。此案更暴露了诬告成本过低、维权举证困难的现实困境,使得网络舆论场充斥着“宁可错杀不可放过”的危险心态。
为了避免更多年轻灵魂被网络暴力吞噬,社会各界必须构建多维度的防护网。首先,高校应建立更完善、更独立的性骚扰调查机制,确保调查程序严谨公正,不为舆论所左右,并明确与司法判决的衔接机制,对已获司法澄清的处分应及时复核并纠正。其次,网络平台应强化主体责任,加大对“人肉搜索”、“开盒”和恶意煽动言论的打击力度,提升技术识别和干预能力。同时,公众应提升媒介素养,警惕信息茧房和群体极化,在网络空间保持批判性思维和同理心,避免盲目跟风和情绪化站队。最后,法律层面应进一步细化网络暴力和诬告陷害的界定及惩戒机制,提高违法成本,让施暴者付出应有的代价。
当司法已还清白,校方却仍在沉默,网络暴力仍在蔓延。这起事件无疑是对我们社会文明底线的一次沉重叩问:在信息洪流中,我们能否坚守理性和公正,不再让无形利刃撕裂年轻的生命?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