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2025-08-04 11:40点击次数:76
“跟着电影去旅游”不再只是口号,而是正在成为一种具备文化驱动力的社会现象。越来越多观众不满足于“看过”,而渴望“亲历”——走进电影所承载的历史语境、地域空间与情感经验之中。这种观影后的实地投射,推动了旅游行为的情感升级,也对目的地文化表达提出了更高要求。
如何将这种感同身受转化为持久的文化认同与公共价值,是当下“文旅融合”向好发展的关键课题。
8月1日,一场围绕电影《南京照相馆》的沉浸式教育实践在上海举办。活动由IMAX中国联合浦东共青团、上海影视乐园、上观新闻共同发起,吸引近300名青少年参与。这不仅是一场实地观影体验,更是一次“电影+”最新探索。
这场活动也是IMAX“随影行”计划的首次落地。该项目旨在将IMAX的沉浸式体验延伸至更丰富的场景及领域,打造集启发性与教育性于一体的特色活动。IMAX中国首席执行官孟丹青表示:“通过《南京照相馆》,我们不仅实现IMAX大银幕上的真实还原,更将其延伸至现实场景的沉浸探索,这种链接银幕内外‘真实与真实的碰撞’,彰显了IMAX作为综合娱乐体验平台的无限可能。这既是我们对'真实'的致敬,也期待能以此启发浦东青年及更多青年群体在实践中汲取灵感与力量。“
从流量打卡到精神旅行,“影游融合”呼唤更深价值链接
近年来,从《长安三万里》带火西安大唐不夜城、《我不是药神》激活常州取景地,到《花束般的恋爱》让日本下北泽成为情侣巡礼地,影视作品已逐渐成为影响城市文旅资源配置的重要变量。但“影游融合”真正的潜力,不在一时热度,而在能否调动观众的情绪记忆与精神参与。
在这一点上,IMAX《南京照相馆》公益教育活动的实践路径格外值得关注。它跳出了“拍完即弃”的地理打卡模式,而是将拍摄地转化为教育现场,让历史沉浸式进入年轻人视野,并通过导演、演员的视频寄语建立影像内外的精神沟通。
参与者走进《南京照相馆》的主要取景地——上海影视乐园,在真实还原的1937年南京街巷中漫步穿行,从斑驳砖墙到旧式街牌,从摄影棚背后的布景故事到历史情境的再现,每一步都让这段战争记忆由“影像”回归“触感”。随后,青少年们前往三林烈士陵园,缅怀抗战先烈精神,将情绪体验从电影延伸至现实空间,完成一场从“观看”到“感受”、再到“理解”的情感闭环。
选择《南京照相馆》作为IMAX“随影行”的首站,显然不是偶然。这部在暑期档意外走红的影片,记录了小人物的命运选择与人性光辉,已然超越传统意义上的战争叙事。影片上映以来,不仅实现票房逆袭,更获得了观众的广泛情感共鸣。
“电影里被IMAX银幕放大的历史细节,会带你们走进1937年的南京。”影片主演刘昊然在活动现场的视频寄语中说。另一位主演高叶也在视频中寄语青年观众:“青年如星火,愿今天的影游之旅,为你们打开回望历史的窗,也成为照亮未来的光。”
从电影中走出的人物与记忆,正在转化为历史教育的生动素材。正如导演申奥所说:“IMAX大银幕的笼罩感会让观众置身于场景之中,获得更强烈的视觉情感冲击。”参与本次活动的多位学生也表示:“课本上学过的抗战史,在今天的沉浸式体验中变得鲜活真实。”
现在,越来越多城市开始借助影视内容构建新的文化标签,但也面临着一个共同挑战:内容生命周期短、场景运营浅、体验维度单一。许多热门影视地标走红之后迅速“冷却”,根源在于缺乏可持续的叙事与情感运营机制。
从《南京照相馆》的出圈,到“随影行”项目的启程,正是在回应一个越来越清晰的命题:当电影成为精神产品,它不仅可以吸引游客,更能够启发思考、唤起记忆、播种信仰。这也为“跟着电影去旅游”提供了一个升级方向——不只是“看见同款取景地”,更是“走进共同记忆”。而这,或许才是电影作为公共文化资产最动人的意义。责任编辑:韩璐(EN0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