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昂体育

A股救市发布会,市值破百万亿,投资者心态大转变

发布日期:2025-10-09 18:00点击次数:165

假如时间能倒流,谁又能预料到A股从2700点徘徊的焦虑,到接近3900点前满是烫手山芋的兴奋,仅仅用了一年的光景呢。

说真的,回向2024年9月的那个周末,无数投资者还在琢磨要不要“止损”割肉,满屏都是“2700点防线能不能守住”的讨论。

感觉那时候,几乎是全市场最后一丝信念的角力。

结果当天晚上,央行、证监会,还有一堆部门罕见集合,搞了那场轰动一时的发布会,啥政策组合拳都上了。

这一波操作,直接把2700点“保卫战”变成了历史标杆。

打救市旗帜一挂,周一盘面立马热闹起来。

成交量涨了,资金跟着进了,一票投资者真就搬起板凳开始围观A股的复苏了。

不过话说回来,这么改天换地的行情,真是市场自己长出来的吗?

还是说,到底是谁把底兜住了,让A股从信心低谷一步一步走到百花齐放?

盘点数据的时候才知道,从2700点往上的这一年,上证指数直接冲到3800点以上,市值翻出了新高度——破百亿、不是,是整整一百万亿大关。

如果不是亲眼见证,光看历史数据,谁敢信?

全市场1500多只股票翻倍,股市里一片春暖花开,连朋友圈都没少见“我又回血了”的晒单。

这架势,比以前那种没头脑进场,看见浮盈立马落袋跑路,要踏实得多。

有人说,这代表市场逻辑真的变了,投资者也渐渐褪去了当年的浮躁,开始玩长线。

真的假的,我们不妨一层层剥开来瞅瞅。

让数据说话吧。

过去这一年,新开户量暴涨,直接比去年高出165%,光8月一个月就新上了265万户。

不是说老韭菜反复进场,而是有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明白,长期资金才是真正的市场“定海神针”。

那些年,市场最怕的就是冲进去被埋,亏了就割肉,赚了就跑。

现在,怎么回事?浮盈一出来,大家反倒犹豫了:"继续拿还是落袋?"

这心态变化,比牛市的K线还要值得研究。

还有个事不能忽视,今年各类长期资金持有A股流通市值已经有21.4万亿,比“十三五”末还长了一个三分之一。

ETF市场做得风生水起,规模一口气突破5.3万亿,今年直接暴拉40%多。

这不是小打小闹,是市场根子要变的节奏。

投资者以前习惯见好就收,现在比拼谁稳得住,浮盈还不跑,拿着就是王道。

其实吧,这也怪不得大家,政策这么给力,资金这么充足,谁舍得说走就走?

再说涨得好的那批股票,全市场并不是沾了A股就发财。

结构性机会,才是今年主旋律。

从“9·24”那天到现在,能拿到翻倍的1508只个股,多半集中在机械、电子、新能源,甚至人形机器人这些赛道。

一方面说明科技创新真有戏,另一方面也让那些还在炒传统板块的人一脸懵。

同时,近700只基金实现区间翻倍,别看基金号子多,能涨这么猛的大部分都跟上了科技、创新药、智能制造的浪潮。

比如,中信建投北交所精选两年定开的回报高到让人怀疑人生——275%,这不是一般牛市的操作。

指数ETF头牌什么中欧北证50、南方芯片ETF,成绩也让老铁们直呼YYDS。

更夸张的是,去年的“毛基”比例高达56.87%,就是那些净值低于1块钱的倒霉基金。

现在呢?只剩下17.58%。

换句话说,2700只基金重回1元以上,80只基金直接玩到2、3块钱区间。

你说,这一年没赎回是不是就是神之一手?

其实拼的不是胆子,是耐心和格局。

这波行情能拉这么长,不光靠市场情绪,也不是单纯的“国家队托底”那么一回事。

央企、汇金这些“国家队”,把ETF一口气加到1.28万亿,增幅20%+,这叫啥?叫定海神针。

险资、养老金也是稳如老狗,半年加仓24亿份ETF,无声无息变成市场稳定器。

有段时间,监管层连续三轮基金费率改革,动真格给市场降成本、提效率,每年为投资者让500亿。

不是请客吃饭那种喊一喊,是实实在在把“请客入席”砸成硬指标。

这样操作下来,哪怕行情不稳,有长线资金兜底,波动就没那么吓人。

不过市场涨高了,难免有人开始担心。

是不是该落袋为安,还是继续“死拿到底”?

这个时候,心态真就分水岭了。

有人天天念叨“短线上有点危险”,有人压根看眼里——“真正影响市场走向的,就是结构性力量在慢慢演进”。

金鹰基金首席经济学家杨刚不也说,“短期波动不改中期趋势”,这话真不是忽悠的。

模式变了,市场底色也在悄悄更替。

股票不是直线上天,更别幻想一口吃成胖子。

去年2700点保卫战还历历在目,今年瞬间百万亿市值,一场结构性逆袭彻底改写了局面。

投资者的认知,市场的生态,都完成了某种意义上的涅槃。

你以为去年只是一次救市反弹,谁知竟是A股的一次系统性重新估值的起点。

用网络话来说,这波属于“让我看看中国股民的真实力”。

当然,牛市不可能天天有,修复之路还挺长。

宏观经济没大病,流动性还在往股市倒,政策刷新频率也蛮高,A股这个大盘,真的不像有些人说的“一触即崩”。

更多投资者终于想明白:要想吃到市场的红利,靠的不是一腔孤勇,而是耐心耕耘和结构性布局。

未来怎么样没人能拍着胸脯说准,但至少,这一年让人见识了新逻辑和新玩法。

不再是只想着“回本即跑”的老套路,而是“浮盈犹豫、长线持有”的新局面。

A股市场这段旅程,是不是已经到了终点?

谁敢说?

更多可能是刚刚开始。

这场系统性修复,对投资者、对市场规则,都在悄悄刻下新基因。

换句话说,过去A股像个心跳随时暴走的少年,现在开始学会用数据、用结构立规则。

明天还会波动吗?大概率会。

但你发现没有,多数人不再纠结短线涨跌,而是琢磨“下一个风口在哪,下一波牛市还会不会来”。

大家愈发懂得,修复比短期爆发更重要。

毕竟,健康从来不是暴涨,更不是暴跌。

说到这儿,你有没有心里一紧?

是赶紧跑,还是继续死拿?

有人已经开始反思自己的投资习惯。

市场变了,逻辑变了,跟不上节奏,就是被淘汰的那批。

谁能持续拿住优质资产,谁就是最大赢家。

过去,不断有人试图通过追涨杀跌赚快钱,哪知最后往往错过真正的牛市。

现在,浮盈之后还能忍得住手,才是真正懂投资。

没错,这一年其实只是新一轮行情的序章。

后面,还得继续看资金面、政策面、全球经济风向盘。

这游戏,不只是数字跳动那么简单,更是人心、制度、格局的较量。

市场最聪明的地方,就是它永远不和你讲道理。

涨了你激动,跌了你恐慌。

可进可退,终究靠的是耐心和智慧。

你以为自己玩的是短线?

结果市场玩的是周期。

2700点和千万亿市值,不过是一个新的开始。

未来还有多少次结构性逆袭等着我们,没人说得准,但这路你我都在。

互动话题:

如果你去年还在犹豫,不知道该多拿几天,现在你会改掉曾经“回本即走”的习惯吗?你怎么看待这场A股投资者的行为蜕变?

我们致力于提供真实、有益、向上的新闻内容,如发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告知,我们将妥善解决。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