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2025-11-22 10:49点击次数:195
我一直觉得,二手车市场的变化比想象得更直观。以前,北京花乡市场好像满满堆着新能源车,尤其是早期刀片电池、超充快充威风扬扬。那会儿,新能源的价格陷阱还不明显,买家们觉得挺划算,价格也能冲到比燃油车高两三万,至少有一部分短线玩家觉得能靠波动赚点差。而我看一眼,几十辆车里就几台小米SU7,其他主要还是传统品牌——丰田、别克、还有个别国产新势力如极氪、理想。
可是你不要以为市场真的像一开始那么繁荣。我跟一车商王军聊天,他说:那些新能源车,特别是米粉的,都是麻烦。我当时还好奇,怎么麻烦了?他说:因为价格像坐火箭,一天能差两万,七天就能差十万。没人愿意收,除非亏钱。我还问:那为什么有人还要折腾?结果他满脸苦笑:都是赌的心态,亏点也无所谓。可大部分车主不想贱卖,卖了也卖不上价,市场指数飙升能什么用?这让我突然明白,二手市场只是一面镜子。
但你知道有趣的事情是,整块二手车场里,几百啊几千辆车里,几台小米SU7还是能找到的——偶尔还能贴着已售标签。实际情况是,买卖双方都心里藏着炸弹:车商怕亏,本来收车就不想亏死,一跌再跌还不敢出价,卖家的心也不好受——想着:这车卖出就亏了,宁愿当废铁扔掉。我刚才翻了下我的相册,看到一台旧时拍的SU7,车身还亮晶晶,但售出的那辆估计早就成历史。
这还得说到——价格、行情的极端变化。比如那辆刚入市不到半年的SU7 Ultra,开了7个月,从原本60多万的车,现在网上摆着就能拍出44万都没人买。你说这是不是疯狂?车企一开始看新能源的热潮,以为能像当年燃油车那样,价格不跌反涨。结果,泡沫就这么破了。这一切都让二手车商心里发慌——他们平时靠高周转、低毛利生存,这样的波动完全是过山车。
而且你有没有想过,买家和卖家的认知根本错位?传统买家多是注重实用、预算紧张的中年人,偶尔会考虑一家三口的实用车。可现在的年轻消费者,追逐科技感、感受新奇——他们根本不关心这些二手场,来这里就像看一场落幕的演出一样。大多新车咨询也还可以,犹如早期小米手机那样,几乎没人关心二手车行情。
安全隐患这块,真鸡肋。去年底那起成都的SU7碰撞事故让我回味无穷。虽然小米方面说,事故多跟驾驶员技术有关,门难开是个偶然,可碰撞起火门打不开的新闻一出,无形的压力就来了。车商们私下都说:怕的不是事故本身,是媒体一爆,市场就凉了。你觉得呢,车企是不是真的能控制住呢?我一直在猜,像自动驾驶那种安全边界其实还远没跟上技术的脚步。有点担心,这些黑天鹅一旦真飞出来,整个市场都跟着颤。
我还观察到一件事,订单也出现了冰封现象。以前抢一辆米粉车要加价几千,排队都排不过来。订单以2500元、3500元出现在二手平台上,而且越临近提车,价格越低。有个朋友说:我还见过有人愿意亏个几千把订单转出去。这是个奇葩的景象。车商们都暂停了收单,群里每天转让信息满天飞,成交率不到5%。他们赌的,似乎就是能快点收手。
这一切照出了整个新能源行业的一个阶段性结局。从狂热到理性,泡沫破了。早期高保值,本质上是个虚幻的泡泡。随着YU6等新车型产能的提升,市场供需逐渐平衡,价格出泡越发明显。而且安全争议的积压,使得小米逐渐陷入冷冻。我总在想,这是不是也意味着,未来新能源车如果想真正站稳脚跟,不光要产能够撑起来,还得品控得像点样子。
你们觉得,车企真的能弥补这些裂缝吗?还是说,像消费者越来越挑剔,市场只能自己打架出来个真实的价值?(这段先按下不表)
其实我一直在思考,要是真的把安全做得更好,能不能让价格波动变得平缓?毕竟,汽车除了科技,还得讲究心安。——【这里留个悬念】。毕竟,二手车市场就是个放大镜,不管你怎么装神弄鬼,最后都得面对真正的自己。
你们平时买车,怎么看这种变幻?是不是也觉得,现在的新能源车,除了价格和技术,最重要的还是信任两个字?
本作品由作者原创完成,内容由人工写作,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产生。 AI主要用于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和灵感拓展,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创作。
本声明旨在表达本作品的内容旨在信息交流和观点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 如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及作者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