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2025-11-21 19:44点击次数:193
我们来玩个看图说话的游戏。一边是中国的长江,船挨着船,集装箱码得像乐高积木,那场面,简直是水上版的京藏高速,堵的都是财富;另一边是印度的恒河,水面上飘着的,要么是信徒们洗涤灵魂的小舢板,要么是举行仪式的花船,偶尔有几艘小破船晃悠,看上去连运袋大米都费劲。
两条河,论出身,都是从世界屋脊上奔流而下的天之骄子。一个全长6300多公里,年货运量冲破40亿吨,把美国的密西西比河甩得连车尾灯都看不见;另一个全长2500多公里,年径流量也不小,可货运量呢?一千来万吨,简直是零头里的零头。这差距,大概就是肌肉猛男和体弱书生的区别。所以,恒河航运这事儿,到底卡在哪了?印度是真不想搞,还是压根就没那能力?
要说印度不想,那可就冤枉他们了。谁不眼馋内河航运这块肥肉?成本低,运量大,简直是经济发展的发动机。印度政府早在2014年就雄心勃勃地搞了个“国家水道一号项目”,想把恒河打造成一条黄金水道。听起来是不是很耳熟?没错,就是摸着我们长江过河。可现实啪啪打脸,恒河这位“圣女”,脾气实在是太野了,根本不是人类想驯服就能驯服的。
首先,它是个典型的“兼职河流”。每年7到10月,喜马拉雅山的冰雪融水加上季风暴雨,让它瞬间从温婉少女变身狂暴巨兽,水位暴涨,水流湍急得像脱缰的野马。这时候跑船?跟开着敞篷车冲进台风眼里没啥区别,船老大们还没活够呢。可到了11月到来年6月的旱季,它又玩起了“躺平”,大部分河段水深不足一米,有些地方你甚至可以踩着河底的石头走过去。万吨巨轮?别闹了,三百吨的小船都得憋着一口气,生怕下一秒就搁浅在某个不知名的沙洲上,成了河神的新玩具。这种旱涝两极分化的性格,一年里能正经“上班”的日子就没几天,哪个资本家敢往里砸钱建港口、造大船?
如果说这只是脾气不好,那恒河肚子里藏的“货”就更要命了。长江含沙量大吧?但在恒河面前,就是个小清新。恒河每年从喜马拉雅山南麓卷走超过14亿吨的泥沙,那是什么概念?相当于每年有几百座小山被搬运到河里。洪水一来,流淌的根本不是水,是泥浆,是流动的土地。这些泥沙在中下游平缓的地势上疯狂沉积,导致河床以肉眼可见的速度抬高,很多地方都成了高出两岸农田的“地上悬河”。
想清淤?印度也试过。可他们的清淤船队就像拿着小勺子给一个巨大的浴缸舀水,一年累死累活清掉1.6亿吨,那边上游转眼就给你补上14.5亿吨。这活儿根本干不完,纯属精神和物质的双重内耗。更何况,这河不是印度一家的。上游在中国和尼泊尔,下游流进孟加拉国。印度要是敢在上游修大坝拦截泥沙,下游的孟加拉国第一个跳起来跟你急,两国民众隔着边境线都能吵翻天。你在这边花钱费力清淤,好处全让下游邻居白嫖了,这事儿搁谁心里能平衡?
于是,一个奇怪的经济学现象出现了。因为水运的维护成本和风险高得离谱,印度的铁路运输反而后来居上,变得比水运更便宜、更靠谱。恒河流域的铁路网密度大得惊人,已经形成了路径依赖。地方政府的逻辑很简单:修一段航道花的钱,够我修好几百公里铁路了,哪个见效快,政绩更亮眼,还用得着选吗?
最后,也是最难逾越的一座大山,就是文化和宗教。长江对于我们来说,是母亲河,是经济命脉,我们要的是它实实在在的经济效益。而恒河对于数亿印度教信徒来说,那是“圣河”,是灵魂的归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