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昂体育

王兴兴直言通用机器人路线分歧拖慢行业进展

发布日期:2025-10-09 22:27点击次数:53

我原本是抱着“又要看一场PPT朗诵会”的心情走进骁龙峰会的,毕竟这种科技大会,大多都是舞台灯光亮到刺眼、嘉宾笑得像刚签了千万合同。

结果这次不一样——台上两个机器人圈的大咖聊得跟街边烧烤摊似的,一句比一句真,把行业里的坑全端出来晾晒。

王兴兴,宇树科技创始人,看起来像实验室门口忘记换拖鞋就跑来的那种人,满脑子都是未来机器人的动作设计;侯纪磊,高通全球AI研发负责人,那气质就是能把芯片功耗说成诗,还让你觉得挺浪漫。

两个人对话没什么“颠覆世界”的废话,全是工程师听了会点头甚至翻白眼的痛点。

王先开火,说通用机器人的技术路线分歧已经拖慢整个行业,就好比高速路被修成十几条互不相通的小道,你在东边飙车,他在西边堵车,谁也别想一起冲终点。

他的终极目标很直白:让机器人在家庭和工业里都能干活,从拎水杯到拆手机,都顺滑得像老厨师切葱。

他还给自己定了时间表——固定套路动作已搞定,比如跳舞打拳现在流畅度明显提升;年底或明年初,要实现实时响应任意指令。

现场有人起哄问第三阶段是什么,他眯着眼来了一句:“与物理环境自由交互。”

陌生会议室接到“拿水”命令,它要自己找水源;整理桌子时自动规划步骤。

这一步真做到的话,就离所谓“趋生智能”只差临门一脚。

但他补充一句,让所有人沉默半秒:“成功率必须99.9%,80%、90%都是灾难级体验。”

因为现实生活里,一个偶尔抽风的机械臂倒咖啡,不是幽默,是事故。

他说完线缆问题的时候,我才发现这个细节居然占据工业机器人六七成寿命损耗原因。

通讯协议老旧导致布线冗余,就跟早年的油车一样,一辆车光线束重量可能过百公斤。

而新能源汽车后来靠新协议大幅减少布线,这思路可以移植到机器人。

如果关节和手臂摄像头共用通信线,可以直接砍掉半数以上布线,还延长设备寿命。

但多数厂商连试探投入都懒得做,更别提适配新的架构。

他描绘那个画面让我瞬间有代入感:未来办公室里,一个个机器人只拖着“一根线”,地面整洁,没有电缆绊脚,也不用每天担心哪根线路断了停工。

侯纪磊则把话题拉回芯片,中小型通用机器人体积有限,高性能芯片塞进去不仅挤,还发热吵、电池消耗快。

本来理论峰值200-300瓦可玩出花样,但实际只能压到100瓦以内才能保证续航稳定性。

如果平均功耗控制在20-30瓦,用类似手机芯片支撑本地决策,是个值得赌但需要耐心踩坑摸索的方向。

我当时忍不住想到赛车装自行车轮胎跑比赛——虽然荒唐,但他们是真的相信这种“小马拉大车”模式能找到解法。

真正让我精神抖擞的是合作模式,他们态度特别“不装”。

王兴兴说,现在虽热闹,其实还是黎明前夜,各家技术路线割裂严重,所以他直接把自研的视频生成世界模型开源,包括数据集、训练代码、部署代码全部公开。

这不是作秀,因为单独握着这些模型离商业化还有距离,与其捏着等机会,不如学OpenAI早期先聚合力量,把蛋糕做大再分。

有趣的是,他提醒同行保持谦卑,“忘掉过去五年十年的经验”,因为惯性思维只会限制探索范围。

这句话我听出了带刺儿味,就像一些老牌互联网公司还抱着十年前的网站逻辑做产品,然后惊讶年轻用户为什么转身走人一样。

安全问题也绕不开,有人在现场提到底层系统漏洞,多数机器人基于Linux,而它并非为此量身打造。

如果真的有人攻克底层安全难题,他非常乐意合作,因为这样不仅降低企业成本,还推动统一标准建立。

从这里往外推,无论通讯协议更新迭代、算力架构优化、安全体系完善还是无线通信突破,都离不开跨公司协作,而且很多路径其实可以借鉴手机产业、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史,只是大家忙于赶进度,很少抬头看看别人怎么铺轨道。

写这一段的时候,我突然闪回几年前国内互联网巨头讨论开放生态,也是满嘴理想主义。

不过区别在于,那时候面对的是纯软件平台,而今天我们聊的是涉及硬件、电力管理、人机交互乃至伦理规范的一整套系统。

一家公司既造引擎又铺轨道还负责沿途风景设计?

这是妄想症患者才敢写进PPT里的东西。

所以,当王兴兴趣讲“一起干”,背后其实是一种认清现状后的务实选择,比喊口号靠谱太多。

这些瓶颈没有一个容易啃。

不管是在调教VIA模型还是世界模型,不管盯传感器精度还是算法鲁棒性,每走一步都是踩坑爬坑反复迭代。

我喜欢他们这种边吐槽边推进状态,比闭门造车然后发布会上摆神秘脸可信多了。

一场峰会下来,有的人沉浸炫酷演示视频,有的人开始琢磨改自家产品结构避免下一次烧坏主板,两类人都会影响未来,只不过速度不同而已。

而下次谁再抱怨人工智能发展太慢,我可能会笑着回:“哥们,你知道吗?卡住我们的,有时候不是算法,而是一根该死的电缆。”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