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2025-10-09 17:10点击次数:126
最近现货黄金价格突破3790美元/盎司创下历史新高,全球黄金ETF持仓量单日激增27吨。看着这波行情,我不禁想起15年前在大学宿舍里第一次接触量化交易时的场景。那时候的我,和现在大多数散户一样,整天盯着K线图研究各种技术指标,结果往往是"一顿操作猛如虎,一看收益二百五"。
华泰证券的分析报告指出,黄金中长期配置逻辑稳固。美联储降息周期、全球去美元化趋势、地缘政治不确定性等因素都在支撑金价。但我想说的是,这些宏观分析对散户来说就像隔靴搔痒——知道很重要,但实际操作中用处有限。
一、牛市中的暴跌真相
记得2008年金融危机时,黄金先跌后涨。当时很多散户在暴跌中割肉离场,结果错过了后续的大行情。这种现象在股市中更为常见——牛市中的暴跌往往是机构在补仓。
没有只涨不跌的市场,即便是牛市当中。大资金和散户一样,不可能每次都精准抄底。当他们发现错过最佳建仓时机时,就会不惜"砸盘抢筹"。这时候市场上就会出现各种解释:"利好出尽是利空"、"技术性回调"…其实都是幌子。
关键是要看清楚真实的交易行为。就像我用了十多年的那套量化系统展示的:当蓝色"回补"行为出现且橙色"库存"活跃时,就是机构在补仓的信号。这种时候根本不需要恐慌。
二、为什么好股票总是拿不住?
说到这儿,我想起2015年的一只牛股。当时它从20元涨到60元,但中途经历了无数次剧烈震荡。大多数散户在这个过程中被洗出去了。
这种现象太常见了:兴冲冲进场→遇到调整就出局→看到涨了再跟进→又被洗出去→最后彻底放弃→股价开始主升浪。末了只能自我安慰:"我也买到过牛股"。
问题的根源在于:主力资金必须不断折腾跟风盘。否则跟风盘太多,后期拉升就会面临巨大抛压。这就是行为金融学中的"处置效应"——散户总是过早卖出盈利股票而过久持有亏损股票。
三、量化数据揭示的交易密码
很多人觉得识别机构行为很难。但现代量化技术已经让这成为可能。我的方法是:先把所有交易行为数据保存下来,经过长期积累后通过大数据模型计算,就能识别不同的交易行为特征。
上图展示了两组关键数据:
红黄蓝绿四色柱体构成的"主导动能",反映做多、回吐、做空和回补四种交易行为橙色柱体构成的"机构库存",反映大资金活跃程度
当蓝色"回补"与橙色"库存"同时出现时,就是机构在震仓洗盘的明确信号。相反如果没有机构参与的"回补",大概率只是散户在博反弹。
四、两个典型案例解析
让我们看两个具体案例:
这两只股票都走出了漂亮的主升浪,但中途都经历了剧烈震荡。传统技术分析很难把握这种节奏,但通过量化数据就能清晰看到机构的操作轨迹:
第一阶段:机构建仓期(主导动能以红色为主)第二阶段:震仓洗盘(蓝色回补+橙色库存)第三阶段:主升浪(红色做能持续)
这种模式在牛市中屡见不鲜。可惜大多数散户要么看不懂这些信号,要么看懂了也控制不住情绪。
五、给普通投资者的建议
回到开篇的黄金行情。山金国际(储量137吨)、四川黄金(梭罗沟金矿)等公司确实受益于金价上涨。但我想说的是:
不要过分关注价格波动:金价创历史新高后,波动加剧是必然的。关键是要区分是机构调仓还是趋势反转。建立自己的量化框架:可以是简单的均线系统,也可以是复杂的行为识别模型。重要的是要有客观标准。克服行为偏差:记住,"感觉要跌"和"数据显示要跌"是两回事。保持一致性:用同样的方法处理所有交易,避免情绪化操作。
最后想说,市场永远有机会,但不是所有人都能抓住。与其整天打听消息、研究K线形态,不如静下心来建立自己的量化分析体系。
就像我在复旦读书时常说的:"金融市场最公平的地方在于,它从不在乎你是谁,只在乎你对数据的理解有多深。"
声明:本文所涉信息均来自公开渠道整理,仅供交流学习之用。部分数据如有疏漏或不当之处,请联系本人修正。本人不提供任何具体操作建议,亦无任何形式的收费服务。市场有风险,决策需谨慎。